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精髓――道德管理

时间:2022-08-27 08:34:14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精髓――道德管理

从道德的视角来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精髓理念,可以用“道德管理”四个字来概括,即实施“道德管理”。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引入道德管理的理念,分析道德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道德管理的策略。

一、道德管理的内涵

道德管理是一个整合概念,它表面上是由“道德”和“管理”两个词组成,但是却不可望词生义或顾名思义[1]。道德作为人的精神性的重要机制,它不只是表现为对人类精神关系的协调与控制作用,更表现为人类精神的强大聚合力。人们把“道德”单方面地理解成调整社会关系的方式,是由于忽视了“社会关系是精神关系显化”这一潜在联系所致。“道德管理”一词的本意正是基于道德的这一隐表现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道德管理”当成“道德”的一种管理方式或管理的“道德化”。道德管理并不对管理活动中的行为作出道德上的原则规定,甚至也不特别划定行为判断或评价的道德标准,它只是把道德的主体性(或曰精神性)、严肃性和神圣性在一种特殊的关系价值转换中予以弘扬,即通过构建“物质动机――道德动机”的转换机制,揭示各种精神关系中存在的内在联系,发现人类思维质量关系的隐秘,来实现对人的道德心理活动的合理调控和利用[2],使人们在社会管理的参与过程中始终保持正常积极的精神状态,净化于一种道德境界之中。据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道德管理不是管理道德化的简单表述,也不是道德的管理方式的抽象陈述,而是对人类精神关系及其作用的价值陈述。第二,道德管理的基本隐喻是凸现道德的自在严肃性和神圣性,构成它的机制的“理论突触”是人们在思维中赋予道德化精神性,而不是单边的社会关系意义的社会控制性。第三,道德管理的作用在于把人的精神状态调控在正常和最佳境界,从而保证人的精神力量稳定在道德控制的背景之中。第四,道德管理理论要求人们从道德的视角认识人的潜能和智慧能量,并把它看成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力量资源,进而把人的巨大精神潜能释放出来,把对人类智慧的非道德性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它是一种通过自己特殊的方法教给人们重视智慧资源、节约精神能源的思维方式。

毋庸置疑,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道德管理,其本义就是强化人性管理意识,以人为本管理重心,充分发挥人的精神性[3];其最终目的,就是利用道德的力量,调整高校学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自豪感、使命感、责任感;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开发和合理利用人的精神力量,使分散的各种精神力量整合为统一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建立和拥有高效的工作系统。兼顾各种利益相关主体及群体的需要,从根本上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上的正常转换。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道德管理工作的主要特征表现在“道德”层面上与传统学生管理不同:在指导思想上,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在目标上,是为了“学生和谐发展”的目标管理;在范围上,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在措施上,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人的精神性”来实现教育目标。“人的精神性”开发和利用效果如何,是由许多复杂的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道德管理”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道德管理”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否“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精神积极性,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出现正态转换,就成为决定学生管理工作绩效优劣的关键因素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功与否的核心问题。

人们往往普遍关注的是伦理学领域中关于道德的理论,而对人类思维质量转换理论中关于“道德管理”的问题很少注意和研究。事实上,“道德管理”和“伦理关怀”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体两面,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两个层面,二者在实践中是辩证整合在一起的。

从道德的视角去考察,高校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由于长期缺乏“伦理关怀”而面临困境,出现了“疲软症”,严重地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给教育学生管理的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其主要表现是:

1.重视社会发展价值,忽视人的发展价值,管理意识滞后

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从泰罗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已经成为世界上一切优秀管理专家所追求的管理文化模式。但我们又不能不正视一种严重的现象,即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部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管理意识还停留在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时代,在功能论和价值论上坚持功利主义立场,致使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只重视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忽视其对人发展的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工具理性和工具论的倾向。尤其在当前社会全球化背景中,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争夺更加激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正在艰难地浮出水面。外在的社会需求与内在的人性需求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了。

2.重视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主体性地位,人性意识的错位

对于管理者而言,要善于研究人们对各种教育模式的态度,制订具体的措施去影响教育对象的心理,以便能使他们从内心接受教育意图。无疑,人与人之间默契配合的基本要素――情感、尊重,愈来愈显得重要。但客观情况却与此相悖,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过于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过于关注“教”的过程而忽视了“学”的过程,过于关注“接受”的过程而忽视学生自主“发现”的过程[4]。时至今日,多数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在苦口婆心、诲人不倦地灌输、独白,而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仍然不见发挥。这就导致了受教育者与管理者之间关系冷漠、淡化、不协调,增大“摩擦系数”,使许多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因素在质量转换过程中正负抵消。

3.重视知识和规范教育,忽视情感教育,激励意识偏误

激励在调动高校学生内在潜力、发挥才能、保持精神有效性正态转换方面的重要作用,已逐渐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运用。但我们又不能不坦率地指出,部分学生工作管理者并不能娴熟地使用。对于精神鼓励、感情投资方面的真实内涵和功能认识肤浅,造成“精神激励”贬值,以物质为载体的“感情投资”成本越来越高,人际关系的负效应愈来愈显。另一方面,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更多地止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知识和规范的教育,既忽视了学生的践行,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即使我们承认传播知识和规范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前提和条件,但止于知识和规范的教育恰恰丧失了学生管理工作本应有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功能,严重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功效的实现和威力的发挥。

应该明确地指出,我们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陷入伦理困境的原因归结到工作者的主观管理思维转换的技术故障来反思,并非要割裂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与这种消极精神状态的直接关系。事实上,这种联系是无法抹杀的。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更明确地说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理智地反省自己,以便改进管理模式,把道德管理和伦理关怀统一纳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这个本体系统,自觉地走出“硬性管理”的峡谷,迈向道德管理的新境界。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道德管理的策略

综上所述,以“道德管理”为核心,来构建、整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体系,其重要意义在于不仅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排除了管理思维的技术故障提供了新方法,而且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走出低谷提供了价值导向;更为重要的是在运作层面大力推动道德管理的理念体系整合,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和运作机制实现质量的正态转换,具有现实的意义。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道德管理策略主要从下述三个基本层面进行整合:

1.在基本管理制度层面实行人本化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种由个体和工作团队组成的运动过程,其运作和发展必须有一系列约束组织成员行为的道德管理理念的契约规范[5]。其基本任务就是“以人格尊严”的假设为基本依据,全面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部潜在的精神力量,运用各种符合“以人为本”要求的管理方法,鼓励人与人的默契,正确运用人性化的道德理念,合理利用人的精神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道德管理不仅要着重于对人的管理,更要把其每一个管理措施自始至终都置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使每一个管理决策的制订及其管理的行为的选择,无不处于道德管理的监督之下。这是保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道德层面上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最前沿和前瞻性的课题。

2.道德层面的管理激励机制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道德管理,掌握道德层面的管理激励,正确运用激励理论的调节技巧,这是最高境界,也是最为困难和重要的激励管理。其主要任务是:真正从学生个人利益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出发,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和民主机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6],积极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发挥才能,保持精神有效性的正态转换。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常发生这样的现象:人们懂得激励的作用,知道激励手段的内容,也在实际的工作上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但效果并不像所希望的那样令人兴奋,甚至看不到什么效果。总之,为使激励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做到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又要把握激励手段的“量”;调节的技巧就在于找出适合的“度”,任何偏重或轻视激励以及手段上的闪失,都会直接导致激励失去其效力。

3.在道德价值层面实施信任尺度管理

要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调动人的精神积极性,必须使受教育者对管理持一种友好欢迎的态度,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道德品质的信任度。信任度价值高,则他的管理指示无须每次都重新经受道德的考验,相反,即便管理者十分精通自己的业务并且孜孜不倦地工作,然而怀疑他的道德纯洁性也会使其威信大大下降,自然谈不上其指挥的效率。受教育者希望管理者主持公道,只要他不公平地照顾一下自己的“嫡系群体”,就极可能失掉更多受教育者的信任。企图用压制甚至恫吓来维持工作局面,不仅造成高校学生管理的教育工作者决策的消极态度,也会使学生变得敏感、反感(如不诚实、戒备心理增强、丧失信心、缺乏主动性等),而且这种做法的道德危害也是很明显的,它只会造成受教育者与教育管理者越来越疏远,和集体越来越对立。教育管理工作者能否确立自身健康、有力的道德信任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高校学生的精神力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参考文献:

[1]谢晋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工作.生活管理的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01(2):23.

[2]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 .经济研究,1996(6):60.

[3]陆有铨.戚万学.关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2):11.

[4]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7.

[5]施修华.罗国振 道德概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11.

[6]万俊人.伦理学原理[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242.

上一篇:解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下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演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