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8-27 06:45:55

浅谈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朗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外在表现;它是一座桥梁,连接学生和文本,让学生与角色贴心对话;它是一把利铲,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文章中心思想。

关键词:朗读;语文阅读教学;作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各学段目标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写话)、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大类。朗读虽然没有独自归一类,但却贯穿于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虽然程度不一,但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足以说明,朗读与阅读教学密不可分。

为什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如此强调朗读呢?我认为朗读之于阅读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朗读是一N集理解和表达于一体的个性化的综合性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换言之,教师如何了解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什么样的对话?如何知道学生具有什么样的阅读体验与感受,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什么程度?我认为,最好的办法不是简单枯燥地问答,而是通过学生直观、生动的个性化朗读。

记得我在教北师大版语文第十册的《囚歌》时,让学生自己读第一小节“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有的学生用义正词严的语气读这一小节,而有的学生读出坚定、愤怒的情感。这时,班上一位平时十分天真活泼的小男生主动站起来读,他用了一种出人意料的语气语调让全班顿时安静下来,我也很惊讶,立马抓住时机让其他同学来评价。

师:你听完有什么感觉?

生:好可怕,太恐怖了。

生:毛骨悚然啊!太邪恶了。

生:像是魔鬼在引诱人,想让人掉入陷阱中。

生:好像要是上当了,就会永远成为魔鬼的仆人、奴隶,好恐怖的感觉。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生:他在读“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时是笑着读,笑得特别阴险、狡诈。

……

这位学生的朗读一下子打开了其他同学的想象力,把同学们带入到解放战争年代,感受到叶挺将军所面临的威逼利诱,也激起学生心中的正义感,仿佛自己也化身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面对任何诱惑都绝不动摇,将诗歌读得有声有色,入情入境。

倘若没有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教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什么样的对话,更遑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感受。所以,我认为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是教师了解学生阅读体验的一面镜子,是学生阅读体验最生动直观的外现形式。如果教师无法准确地了解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又如何对学生的阅读做出有效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呢?

二、一座桥梁――连接学生和文本,让学生与角色贴心对话

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带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王崧舟老师在《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段课堂实录:

师:“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生:快要哭的感觉。

生:眼泪快流出来了。

师:母亲已经把钱给了我,按理我应该感到怎么样?

生:感到开心。

师:但此刻的我没有快乐,只有四个字“鼻子一酸”,为什么?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体会,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我为什么鼻子一酸,用波浪线画出来。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出示这句话),齐读。

师: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什么感觉?

生:待不下去。

生:马上离开。

生:但我的母亲呢?(齐读语句)

师:噪声停止过吗?依据在哪里?

生:母亲大声地问。

师:为什么?

生:我们大声问是因为七八十台――

生:旁边女的大声喊道是因为七八十台――

生:接着又对我喊是因为七八十台――

师:从“忙碌”一词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工作。

师: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明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春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秋天的母亲将要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生读)

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读――(生读)

师:我第一次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假如是你,你看到母亲这样工作,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难过。

生:伤心。

生:难受。

师:再读这句话,读出自己对母亲的那份真情。

……

王老师抓住关键词语“鼻子一酸”“忙碌”引导学生品读字里行间蕴藏的真情实感,一步一步地通过朗读、感受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将文本中所蕴含的伟大母爱再现课堂,钻进孩子的内心深处,播下爱的种子。这是一种举重若轻、化繁为简的教学,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追问技巧、极强的言语渲染和引导能力,以及对文本的言语表达、思想情感的剥丝抽茧的挖掘和细腻的把握。

三、一把利铲――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感悟文章中心

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例如,教得太多,读得太少。有些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教一篇文章,讲解一篇文章的内容,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是为了引导学生去钻研文本,去感悟和思考。完全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背道而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例如,北师大版语文第八册第十一单元的《欲速则不达》,这是一篇内容简短、语言精练、情节简单、涵义深刻的成语故事,文章所包含的中心思想不难理解,那就是:过于性急反而达不到目的。对于这样的一篇文章,如果只是为了达到文章的中心而进行问答式讲解,那简直就是牛嚼牡丹,课堂也将变得庸俗浅薄。我在教这一课时,抓住景公“心急”这一主线,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体现景公心急的句子:

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景公{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在指导朗读时,我通过范读、动作表演、词语置换、同学评价、言语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抓住景公求速心切时的动作、语言、心理,如“霍地”“快快”“火速”“夺”“又嫌”等重点词语,读出景公越来越急的心情。学生也自然而然地在朗读中感悟到,景公之所以不能达到快速回到都城的目的,完全是由于他过于心急,才接连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导致的。所以说,只要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文本中蕴含文章思想情感的语句,选择巧妙地朗读指导方法,必然能够引导学生铺下一块块砖,在层层深入的朗读中达到感悟文章中心思想的目的。

总而言之,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设计好朗读教学的方法与策略,让朗读不流于表面,真正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做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吴伯萧曾经忠告:“把功夫下在多读原文上边。”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真正地理解文本!

上一篇:语文不是写出来的,是读出来的 下一篇:数字故事在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