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化教育视野观照中学语文

时间:2022-08-27 05:17:11

用生命化教育视野观照中学语文

哲学家黄克剑在《回归生命化的教育》中论述:教育有三件事情要做,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和润泽生命。他说:“知识”处在教育边缘,它的内在根据可以寻索到“智慧”;而“智慧”的运作必须在一定的价值基础上,而价值取向何以如此或如彼确定却可以追溯到生命的本真。[1]所以,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所有的深层命意。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尤其注重人类活动对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研究,是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因而,实施生命化教育,语文课程义不容辞。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是一门关于“人自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体验与思考”的学科,它以“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为独立研究对象,并特别关注“人类感受、人类价值和作为人类精神之表现的文化内在结构、悠远的历史因素和缘起”,倾力研究作为“个体的人在人文事实中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作用”,尤其注重“人类活动对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的研究”,是集中表现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的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2]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着眼于个体精神的改造、健康个体的培育。它并不是仅仅让受教育者学会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培养语文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在语文这个充满人性的锦囊中获得更多人性的东西、生命的东西。

“语文在本质上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语文学科与人的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语文是所有教学科目中最关心人的成长,关心人的精神和心灵世界的学科。语文教育实施的内容是母语,是祖国语言。而语文学科中的“语言”,不是作为语言学对象的静态的符号系统,而是作为心理学对象的动态的运用语言进行说或者写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体的生命意识的体现,是实现个人意志和生命价值的过程。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借助言语作品进行言语行为从而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过程。因此,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把言语行为当成生命现象,立足于人的发展与解放,这便是语文教育的逻辑起点。[3]这说明语文学科的言语活动是一种生命现象,是一种人文性精神关怀的价值活动,本身就与生命教育联系紧密。

同样,《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设定也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这都可以说明语文是一门最具有人文性、人生内涵最丰富的学科,当然也是一门最有利于开展生命教育的学科。在中学所有学科当中语文是最有利于开展生命教育的课程,几乎包括了生命教育的全部内涵,是最佳的渗透生命教育的课程。

二、语文教材的生命化专题

中学语文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可以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有直接阐释生命、呼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课文,如《敬畏生命》、《最后一片叶子》、《我与地坛》等;有体现我国经典儒家思想生命观的作品,如《论语》中的章节,《孟子二章》等;有表现亲情和友情的,如《背影》中父亲的慈爱,《陈情表》中作者深沉的孝心,《与妻书》中真挚的感情;有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章,像《怀念红狐》、《神的一滴》等,让学生明白不但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而且要尊重包括我们的自然母亲,以及所有富有生命的东西;还有一些传记性的文章,更是给我们展示了主人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追求生命价值的典范,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为什么而活》、《音乐巨人贝多芬》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很好的素材。从这些文章和这些作家、名人的事迹中我们或多或少地都可以让学生明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如何珍惜生命、让生命价值最大化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终身的追求。

至于以专题版块式来组编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更是把生命意识、人文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必修一《向青春举杯》的专题中,让学生体验青春的激情,尝试规划未来的人生;在《获得教养的途径》的专题中,让大师与学子一同探讨读书和思考的意义,寻求获得教养的途径。在必修二《珍爱生命》、《和平的祈祷》和《历史的回声》中,展现的是一片五彩缤纷的人文天地:海伦对光明的憧憬,安妮对和平的祈祷,杜牧、苏轼等面对历史遗迹发出的喟然长叹,将青春少年带进人生与命运、个人与家国、历史与现实的多重思索之中。在必修三的各个板块中我们着重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深化对爱国情感的理解,思考什么是伟大的人格,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必修四中我们看到人生舞台上惊心动魄的灵魂表演和生命舞蹈,从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中,去探求人类应该恪守的共同准则。在必修五中更是追问科学的意义,尝试解释一些人生难题,探讨生与死的价值。

优秀的语文老师应当能使这些静态的素材转化、内化成学生的生命感受,应该能够让学生在有形的课堂中无形间获得了超越个体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中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着……让课堂涌动着生命的活力,让学生有机会成为一个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幸福人。

三、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它来源于生活,既真实地反映生活,又给我们描绘了更高境界的诗意化的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每一个生命都不能脱离真实生活而存在,因而语文和生活中的生命天然就存在着联系。

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关注人间生活的学科,是一门和生活艺术息息相关的学科,是对人们生活肯定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引导人们抛弃乏味生活、追求诗意生活的课程。真实的生活中存在着困难、坎坷、苦闷、压抑,但是也存在着坚强、勇敢和希望。语文学科如果忽视了生活中的苦难、压抑、坎坷、困难,那就是远离人间的海市蜃楼。但语文更是对日常平淡的无意识生活的一种抛弃,是对诗意生活的创造和发现,它可以帮助学生从学习阶段就开始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使学生在真实的生命体验中创造生命的至善价值和生命辉煌。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就是要使语文知识在生活的海洋中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和能力”。[4]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学习的内容更加扩展化,看作是一种具有生命态的知识内涵,然后将教学回归到生命中来,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生命。这是实现由“教书”为本转换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十分关键的一步。真正将目光放到人的身上,放到生命的层面上,才是回归教育的本真状态。

在课堂上,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我们的生活经历、用我们丰厚的知识储备激醒学生的探究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生长的情境,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把生命融入生活,生命因此而活泼。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未来的教育不应仅限于给学习者坚实的知识。它还应该培养人的行为和能力并深入精神生活,包括明智、责任感、宽容或敏锐、自立精神在内的行为。”因为唯有这些,才是我们的学生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拥有了这些,就能在大浪淘沙日趋竞争的社会生活中屹立不倒。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从生命本真来理解教育,用生命化教育视野来观照中学语文教学,让中学语文教学勇敢地担当起唤醒个体的生命意识的责任,使我们所培养的人成为“既有悟性,又有灵魂;既有天性,又有精神;既有活动,又有道德欲望”的真正意义上的生命。

参考文献:

[1]黄克剑.回归生命化的教育[M].明日教育论坛,2001,(2).

[2]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曾藕元.中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审美教育[J].娄底师专学报,2002,(2).

[4]刘萍.以学生发展为本 让课堂活起来[J].江苏教育,2000,(3).

上一篇: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下一篇:取生辰纲之智:天时\地利,更在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