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时间:2022-08-27 04:37:22

浅谈生物实验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非智力因素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一个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关。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下面结合生物实验教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利用实验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充分发挥生物实验的魅力,做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多做开拓探究式实验,可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年级新生刚刚进入初中学习生活,活泼好动,对什么都感兴趣。我们充分运用这一特点,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中,指导学生按要求实验,当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完成实验时,会高兴地感到:我一进初中也能做实验了。在“显微镜的使用”活动中,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好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装片,让学生亲手按要求在自己的口中取出口腔上皮细胞做好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然后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当学生用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口腔上皮细胞,都感到惊奇,都感到激动万分。我们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观察细胞结构,把学生“看”的兴趣,转化为知识,从而收到了“学”的效果。 另外,教师应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二、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生物学教材中有些实验活动难度较大,有的还很麻烦,需较长时间,还要细心观察,综合分析,才能得出结论。如七年级教材活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准备实验需两天,正式实验也需3小时左右。植物的嫁接从开始到成功的时间更长,且失败的可能性很大。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意志力不强,就会沉不住气,进而会失去耐心,甚至放弃实验。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告诫学生,要坚持实验,坚持就是胜利。

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鼓励学生寻找适当的方法完成实验。比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时,小鱼容易跳动不便于学生观察,怎么办呢?教材中没有可行的方法。学生什么办法都可以试,但我们要的是最好观察结果。于是,个别学生将小鱼尾鳍割下,甚至将小鱼折腾得快死了再观察,有的学生则将尾鳍滴上少许水分,再用手按着直接放在通光孔上观察,小鱼伸展很好,血流明显,观察效果颇佳。多进行这样的实验,学生放下了思想包袱,养成了耐心的习惯,意志力得到了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在解决现实的困难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三、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1)严守规则的习惯。生物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学生的玩性。如在使用显微镜时,学生会用显微镜看头发、看手指,而不按规定去看装片。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时,学生会去看鼠妇的到处乱爬或者对鼠妇的活动进行破坏,就是不按要求去探究鼠妇的活动。这些都不利于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学生进实验室做实验,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必须严守实验规则和操作规程,从一开始接触生物,就规范化每一个操作步骤,逐步养成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的习惯,以后出社会就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秩序,自觉遵纪守法。

(2)认真观察和实验的习惯。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认识生命现象的源泉,是学习生物知识、掌握生物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学的手段,所以,要重视观察和实验习惯的培养。如在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时,必须仔细观察比较,才能知道如何在显微镜下观察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去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形成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学会思考、不断创新的习惯。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发表新见解,哪怕是点滴的发现,异想天开的幻想,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辨别蚯蚓的前与后;设法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流情况;探究实验中,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提出的各种方案等。这些都是智慧的体现,是创新的火花,都应加以肯定、扶持和鼓励。

总之,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只有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生物实验活动的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就能使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建平县小塘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上一篇: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分析判断与处理 下一篇:优化教法 提高学生“自探”数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