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超越“狭义工具论”

时间:2022-08-27 03:58:51

信息科技超越“狭义工具论”

技术发展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过程,它在很大程度上隐含着高度的不确定性。然而借助历史镜鉴和理智预判,可以尽可能冲破过于保守或盲目乐观的迷雾。预测未来不仅是对前行的思考,也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在《21世纪上半叶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战略取向》报告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之前,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大部分已经完成,近40年来没有取得更大突破,信息技术则在整个20世纪下半叶都迅猛发展。梳理信息科学和信息技术两条发展脉络可以得出预测:21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将取得突破性发展,下半叶将出现一次新的信息技术革命。

重点跨越才有机会

中国科学院的《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对信息技术的基本判断是:信息技术不会像机械和电力技术那样,经过半个世纪高速发展以后,就变成以增量改进为主的传统产业技术,而是面临一次新的信息科学革命;在整个21世纪,信息科学与技术将与生物、纳米、认知等科学技术交织在一起,继续焕发出蓬勃生机,引领和支撑国民经济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从技术本身的实现来看,不论是集成电路、高性能计算机,还是互联网和存储器,到2020~2030年,都会遇到因只延续现有技术而难以逾越的障碍――信息技术墙,最为突出的三座高墙是并行性和可扩展性的挖掘越来越困难,信息处理功耗居高不下,复杂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低。然而,遭遇障碍同时孕育着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发现和原理性突破的可能性,预计在实现技术突破后,信息技术将迎来改天换地的大变革期,是中国信息技术企业打翻身仗的好时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等在多个场合呼吁,今天不做引领性科研,不重视重点跨越,明天就只能靠国外技术支撑我国的产业。历史留给我们难得的机遇期只有10~15年,这事关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上半叶成为信息产业强国,上一次机会我们已经在上世纪错过了。

三元世界皆可计算

上世纪最为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依然在深刻影响着整个信息社会,继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之后,21世纪将提出新的理念――网络论(Net Theory)。它把整个网络看成复杂巨系统并发现其中规律,这一理论将对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产生深远影响。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未来的科学家必然要研究人机物的网络共性规律,而这将是信息科学与经济、社会等领域交叉之后面临的科学问题。

现实世界与物理世界通过物联网紧密相联,人类社会又通过普适计算和智能接口与现实世界深度交互。至此,融物理世界、信息世界与人类社会为一体的新信息世界观将逐步形成。这一跃变会促使信息科学发生本质性变化,届时的信息科学应当把人机物社会中的信息处理过程作为研究主体,实现“一切皆可计算”。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云计算会继续快速演进,这符合以约20年为周期的集中与分散交替出现的“IT三国定律”,是我国走向信息社会的必经阶段。以此为依托,传感网将迅猛发展,大规模实时信息获取、协同感知、高抗毁性、微型灵活部署等明显优势使传感网成为实现两化融合的重要基础设施。

做技术社会的杠杆

长期以来,计算机和信息网络被社会看作高科技工具,而这种狭隘的认知是信息科技向各行各业渗透的最大障碍。从实际状况看,信息技术泛在兼容和深度渗透推动了社会信息化,信息技术正在催生新兴产业和加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不断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注入新内涵、孕育和催生新兴产业。

正因为信息技术的战略性引擎作用,各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更新和调整各自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尽管说法不同,做法也因国情各有侧重,但它们都把信息技术崛起置于拉动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信息技术将更加注重为大众服务,同时,面向大众,也需要在全社会传播和普及“计算思维”。

但说到底,技术并非症结所在,在技术社会化和社会技术化的大趋势下,信息技术与社会进化密切相关,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其实是大量与之相关的政治、道德与文化难题,正因如此,解决之道也应由此出发。

上一篇:3D风暴 第40期 下一篇:386微处理器勇于挑战巨大的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