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物流系统的构建及其特征研究

时间:2022-08-27 01:45:24

低碳物流系统的构建及其特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文章提出了低碳物流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从低碳运输、低碳仓储、低碳包装和低碳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构建了低碳物流系统,并对低碳物流系统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低碳物流 低碳经济 物流系统

目前,关于低碳物流的内涵还没有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低碳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利用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低碳化。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低碳运输、低碳仓储、低碳装卸搬运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全局考虑供应链上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低碳化。低碳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低碳物流系统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现行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降低能耗、降低污染排放、降低碳排放为目标,实现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物流管理和服务过程的优化、协调,在同一建立基础上对各个子系统进行统一建设和实现,建立一个完整统一、管理先进、技术高效的低碳物流系统,从而健康地完成物流发展目标,提升物流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益,全面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物流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所以构建低碳物流体系的基本原则就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由此,结合物流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低碳物流系统的设计原则有: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要求从整体出发来分析低碳物流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对物流系统的整体性认识。低碳物流中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特定的关系,从而使整个系统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在设计低碳物流系统时,要对整个地区的经济结构、物流节点数量与分布,以及物质流、能量流及其输送系统等进行全面考虑。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就是要认识到低碳物流系统因为其行为主体、功能目标的层次不同而相应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对每一层次的建设都要有相应的内容。目标性原则:低碳物流系统的设计要以地区的性质、功能和总的建设目标为依据,同时要考虑到技术经济水平,全面分析经济效益。适宜性原则:低碳物流系统的设计要与地区的总体布局、经济发展及生产力布局相结合,适宜地方经济的发展。动态性原则:动态性即系统的过程性或历史性。由于系统的开放性使之能从外界吸收能量、信息、物质,成为动态的活结构,从而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并随时间的流动而变化。系统总是动态的,永远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低碳物流系统也是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低碳物流系统的构建

低碳物流系统主要由低碳包装系统、低碳运输系统、低碳流通加工系统、低碳仓储系统构成,具体如图1所示。

(一)低碳包装系统构建

包装的低碳化是物流系统低碳化的重要内容。低碳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主要指提高包装材料回收利用率,有效控制资源消耗,避免环境污染。具体就是以节约资源、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的的一切包装方式,包装产品从原材料选择、包装品制造、使用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均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是一种无公害的包装,是物流系统低碳化的重要内容。按照包装的基本构成,低碳包装可进一步分解为包装材料的低碳化、包装方式的低碳化和包装作业过程的低碳化三个方面。低碳包装包括了资源再生和环境保护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以节约资源为目标,重视资源的再生利用;另一方面,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准则,强调废弃物最少量化。按照包装产品生命周期的观点,低碳包装包括了低碳包装设计、包装生产过程的低碳化、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等。低碳包装系统的构成可用图2所示。

(二)低碳运输系统构建

低碳运输指的是以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特征的运输,低碳运输是低碳物流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运输环节对环境影响的特点,低碳运输的原则就是要通过有效的物流系统规划和控制,在保证物流服务目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货车运输中的能量消耗和各种废物排放,降低运输车辆对道路的占用。围绕这一原则的低碳运输对运输线路进行合理布局与系统规划,改善交通运输状况,缩短并精简运输路线和环节,有效利用车辆,消除交错运输、迂回运输,减少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使用清洁燃料,选择低污染车辆(包括以可再生能源为动力的交通工具),采用合理运输方式,不同运输方式对环境影响不同,尽量选择铁路、海运等环保运输,以及实行联合一贯制运输。合理规划物流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通过以上诸种运输策略,有效降低物流运输环节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企业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低碳运输系统构成如图3所示。

(三)低碳流通加工系统构建

流通加工是指在流通过程中继续对流通中商品进行生产性加工,以使其成为更加适合消费者的需求的最终产品。由于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特性,所以其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低碳流通加工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原料、燃料或是再生型的或可循环使用的资源,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采用集中进行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利用率;采用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减少边角余料,有助于节约资源,避免环境污染。低碳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低碳流通加工系统的构成如图4所示。

(四)低碳仓储系统构建

储存在物流系统中起着缓冲、调节和平衡的作用,是物流的一个中心环节。仓储过程本身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另外,仓库布局不合理也会导致运输次数的增加或运输的迂回。所谓低碳仓储,就是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减少运输里程、节约运输成本。此外,仓库建设前还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和运营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对于易燃、易爆商品仓库不应设置在居民区,有害物质仓库不应设置在重要水源地附近等。

实现低碳存储,就要根据物资的性能、特点、分门别类的采取不同的方法储存保管。各类储存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必须达到不污染环境的要求,同时加强维护和保养,做好防潮、防腐、防水、防漏、防飞扬等工作。在物资保管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完备的信息档案,即时准确的掌握产、需、供、耗、存等情况,对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要严格管理。以促进合理利用物资,降低物资耗费,减少物资浪费和流失。低碳仓储系统的构成如图5所示。

低碳物流系统特征分析

(一)低碳物流系统具有多目标性

低碳物流系统有一个明确的目的,那就是运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理念,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使物流不对环境造成危害。低碳物流的多目标性体现在企业的物流活动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消费者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四个目标的统一。

(二)低碳物流系统具有双向性

低碳物流系统要求物流活动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注重物流系统的全局利益而不是局部利益。由于早期人们对效益认识的局限性,使物流各职能相互各自为政,因而传统物流造成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局面。这是与低碳经济模式相抵触的,低碳物流系统有两种流向渠道构成:一种是物通过生产―流通―消费途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这是物流流向的主渠道,称为正向低碳物流;另一种是合理处置物流衍生物所产生的物流流向渠道,如回收、分拣、净化、提纯、商业或维修退回、包装等再加工、再利用和废弃物处理等,故称为逆向低碳物流。

(三)低碳物流系统具有整体性

低碳物流系统展示了在低碳物流的实现过程中,从技术到一般服务层所应具备的完整的运作基础。传统的物流系统侧重于运输等具体的物流操作层面。而绿色物流系统则在其中强化了基础服务平台,同时又注重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变化使物流的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在物品流通传递过程的一些环节所依附的技术发生了变化,因此也相应地改变了物流的形式。

(四)低碳物流系统具有效益背反性

所谓效益背反是指一个部门的高成本会因另一个部门成本的降低或效益的提高而相互抵消的这种相关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换言之,效益背反的原理体现的是一方利益的追求要以牺牲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的相互排斥的状态。比如,在低碳物流系统中,减少碳排放的选择降低了环境成本,但必然以低碳技术的投入增加作为代价的。

结论

低碳物流系统的构建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系统的主体行为。从物流系统的目标看,低碳物流属于一种新的物流形式,新的内涵体现在从强调物流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转向强调物流及物流决策对企业和社会的全面影响,包括员工教育与培训、销售/服务、职业健康与安全、环境及生态问题等。政府、企业以及代表社会的广大公众构成了低碳物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行为主体,他们是低碳物流战略实施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所以在低碳物流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行为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旭.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时代,2010(7)

2.岳馨.低碳经济下的低碳物流[J].中国商贸,2010(12)

3.王艳,李作聚.浅谈低碳物流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商业时代,2010(14)

4.李东晖.我国低碳物流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7)

上一篇: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和研究难点分析 下一篇:论国际贸易税制的调整与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