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时间:2022-08-26 11:15:28

高校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摘 要: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探求实现资源共享的理想模式,然而由于高校在其前期发展过程中的目标定位,直接引发了高校在资源共享中的一些问题,从而降低了其有效性和社会效益。本文从高校的本质和我国高校发展的规划出发,重新设定了高校发展的目标和途径,进而提出在这种目标模式下,高校资源共享模式的目的、内容、形式和环境等观点,以对高校间的资源合作和共享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资源共享;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5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18-02

经过世纪之交的跨越式发展,我国高校教育进入到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针对扩张期间各高校采取的办学规模的扩张、基础设施的扩张、教师资源的扩张等措施,以及由此导致的大量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资源共享的联合发展模式成为高校做大做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然而,目前在高校间推行的各类战略联盟以及其他各类实现高校资源共享的模式在实践中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目标定位的模糊和发展思路的不清,导致了实际实施效果的不如人意,甚至有的还造成了新的资源闲置和浪费。高校资源共享的理念迫切需要新的实现模式!

一、高校资源共享的概念及实施现状综述

“资源共享”是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能的一种理念,在我国不断加大对高校设备、仪器、资金投入的背景下,高校总体资源不足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实现高校资源共享就是高校间通过各种契约、协作等形式来实现各类具有共用属性的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一方面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高校发展成本;另一方面利于高校间优势互补、做大做强。

目前,高校间的各种动态的战略联盟成为高校资源共享的主要实现途径,樊彩萍在《战略联盟:中国高校发展的新策略》中提到:“高校战略联盟是指高校与高校以及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政府及其他组织之间为了一定的目的或战略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流动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虚拟组织。”高校战略联盟模式多种多样,有学者将国外高校战略联盟模式归纳为契约模式、经纪模式、协作模式、有效性模式、联合课程模式、双元机构模式、第三级大学模式、合并模式及联邦模式等。目前我国国内高校战略联盟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契约模式、经纪模式、有效性模式、联合共建模式、“天南”模式。在资源共享的内容上,目前主要包括:师资共享、教材共享、实验室共享、图书馆共享、学生活动区域共享等,甚至有部分高校尝试进行高校间职能部门的合作联盟。

总体上,我国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已步入全面探索实施阶段,涉及各种形式和各方面的内容,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有合作之形,无共享之实。这里主要涉及一些联合办学的情况,高校间因为不适合合并而采取的共同发展的一种策略,但这种合作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并没有实质意义上资源共享的内容和举措,比如师资资源的共享。2)借共享之名,行博名之事。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几套高校评价体系,这些体系激发了高校资源整合、集聚的动力,为了取得好的评价结果和成绩,高校大势外聘各类专家和挂名教授,共享其他高校专家资源,主要用于数据统计和评估审核,以此赢得好的排名,但目的与意义也仅限于此。3)配套制度缺失,引发利益纠纷。现在很多高校资源共享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硬件设施的共享和一些实验室共建等,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规定和中间管理部门,其结果往往是造成了使用上的麻烦和利益上的纠纷,从而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甚至是新的资源闲置。

二、高校资源共享现状分析

高校资源共享是对有限的高校资源的一种优化利用,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大量因为共享而引发的问题。因为资源的共享会催生“搭便车”的现象,会诱发新的管理问题而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本文针对高校资源共享的现状拟进行目标分析和条件分析。

(一)目标分析

高校的战略目标决定了高校管理的手段和内容,高校资源共享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它的具体内容和运行模式要受到高校发展目标的决定和影响。首先我们看看目前高校的发展目标定位。

1.评估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是按学校划分层次的,传统的划分有国家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之别。1993年,国家提出“211工程”建设,是否为“211工程”建设院校就成为划分高校层次的标准。1998年,国家又提出在“211工程”的基础上,建设“985工程”大学,“985工程”大学又成为更高层次的高校划分标准。这种分类以及由此所导致的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所获取资源上的差异,使得每一个高校的努力目标变成了学校的层次和排名。

因而,各院校升格风盛行,办学定位向学术型高等教育攀比,都想办成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为此一窝蜂的进行扩张。国内的名校要努力建成为世界级的名校;重点的高校要努力成为国内的名校;大量的普通院校的目标是成为重点的高校。这就导致了每个高校有着同样的发展目标和成长路径,在发展上不断进行着复制,资源共享不过成了简单成长复制的一个可资利用的手段,这种目的直接决定了目前多数高校资源共享模式在运行中的“形式主义”,资源共享是为提升高校层次服务的,所以很多的合作都是暂时和表面的,只是为了一时的评估所用;同时,发展目标的错位会导致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出现盲目现象,在资源共享的合作对象的选用上也都是从评估出发,其目的是为建校不为治学。

2.过渡需要

为了在高校发展的大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各个高校进行了高速的扩招运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扩张速度过快,其导致的直接后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短缺。在学生规模越来越大的时候,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却相对的滞后,教师总量偏紧,师生比居高不下,在一些高校,师资力量的短缺已经不仅仅是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妨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了。此时,一些高校开始聘请一些外部兼职人员从事相关教学工作,或者与其他高校合作,借用师资作为缓解教学压力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导致了部分地区生均教育经费与办学硬件不足。部分高校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生均图书资料达不到教学要求,难以确保基本的教学质量和教育规模的可持续发展,此时高校资源共享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其目的主要在于满足学校高速扩张的过渡需要,因此从这点上讲,注定了目前高校资源共享在作用上和意义上的局限,资源共享的模式期待改变。

(二)内容分析

目前高校资源共享的主要内容分为联合课程、学分互认、学生互换培养、教师互聘、管理人员相互交流培训、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联合办学、图书资料共享、科研项目合作、产学研联盟、大学城合作等,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这些合作基本上都是为了前面分析的目的来进行的,高校间深入合作的还很少,特别是在学科研究与建设方面;在具体的研究、发展领域方面,都还没有深层次的合作。

其次,从实施资源共享的制度内容上看,目前高校间资源共享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合作关系,但是由于所有权的问题,在实施这种合作的制度保障上存在较多的缺陷。由于在当代社会,“资源共享”是超越不了所有权概念的。“资源共享”的结果往往确实能够达到资源的优化利用,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资源共享”,其成立条件,往往是在所有权基础上的交易,而不是“各取所需”的人类理想。

三、高校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在经过前期的高速扩张之后,高校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我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要加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先试点再推开,注重对学生实施“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培养,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激发创造力和积极性。高校发展,提高质量,不是说只有一个标准,而是鼓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体现办学特色,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由此可见,高校的发展必须像学生的培养一样,要有针对性,不能走重复发展和建设的道路,为此,高校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资源和状况,要有自己新的独特目标,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发展模式。

从高校的精神上讲,独立、自由、开放是大学的根本。高校间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攀比和模仿,关键是作为一项事业,走独特的自我发展道路,其目标指向不是高校的层次,也不是办学的规模,而是它所能创造的价值的多少和大小。每个高校根据自己的资源和发展目标,确定自己的功能定位,找准自己发展的方向,这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

目前的高校可分为科研导向型、社会服务型、专注教学型等大类,在每一类型下又可以分出不同的小类来。就科研导向型而言,分类的角度从研究领域进行划分;社会服务型从社会服务的内容进行划分;专注教学型则从专业和课程进行细分。分类的结果是各个高校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进行有重点的投入,从而形成各种类型的不同领域发展的高校体系,在这个基础之上,资源共享的模式将以此分类为依据进行合作。比如,专注教学型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主要在同类高校的各类专业之间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可以跨地域和层次,这种合作在内容和深度上将得到保证,因为资源共享应该是同质资源之间的共享,异质资源之间进行的共享会由于市场价值的存在而成为一种交易,那种共享只能是形式上,在深度上是无法进行下去的。

在新的分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校间资源共享,其所能实现的效益和价值将得到极大提高,因为这种合作和共享的目的已经不再是局限于各个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是寻找同类群体的发展了,这种合作和共享是为了有着相同发展目标和特定研究领域的高校的共同理想,是从事业领域出发,而不是从单个的高校个体出发,故而会产生更为重大的影响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刘锐.教育联盟: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J].理论界,2005,(9):123-124.

[2]汪怿.国外高校战略联盟与合作的几种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3,(10):6-8.

[3]胡兆胜.战略联盟: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然选择[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8-20.

[4]李锦奇.区域高校战略联盟浅论[J].教育科学,2009,(10):42-47.

上一篇:二线城市高校与驻地政府联合建立社会工作服务... 下一篇:浅析高校成本控制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