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机制构建

时间:2022-08-26 07:22:53

浅谈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机制构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谣言泛滥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结果。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还给政府管理带来了危机。特别是利益集团有预谋的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将网络谣言组织化、针对化,加剧了对社会的危害。因此,本文将对我国近年来网络谣言的现状分析,提出由预警、阻断、恢复三大机制构建的网络谣言应对体系,使政府更好地规避风险,降低谣言对政府、社会及公众心理的危害。

一、我国网络谣言现状分析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产生并依靠网络介质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除了具有传统谣言重要性、模糊性的特点,还具有迅捷性、互动性、群体性、反复性、变异性等特点。近年来,网络谣言剧增,对社会的危害也日益加深,如2009年西安等地的针刺谣言、2010年山西地震谣言、2011年抢盐风波、2012年蛆橘事件、2013年H7N9谣言等等。这些谣言不仅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恐慌,还破坏了社会秩序、阻碍经济发展,导致政府公信力下降。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净化网络环境,不仅是最广大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目前我国政府在网络谣言治理上已经表现出坚决的态度。在“8.19”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今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上线,网站新闻、举报等功能将极大减少网络谣言的产生,使政府的辟谣更加权威有力。七条底线的提出让网民特别是网络达人明确了网络生活中的社会责任,对抵制网络谣言具有积极意义。对网络推手“秦火火”的抓捕,更是引来民众一片叫好声,也给了造谣利益集团沉重一击。

尽管我国政府在态度上足够重视网络谣言的问题,但在治理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在应对网络谣言问题时缺少预警,当着手控制时,谣言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导致控制难度加大;在屏蔽网络谣言(删帖、关闭网站等)后,政府并没有及时进行辟谣,甚至当迫于压力辟谣时出现“官谣”,进一步导致谣言可信度提高、政府公信力下降;另外对于造谣者没有明确量刑标准,造谣成本低,抓捕成本高。此外,各级政府发言人说话方式还存在“领导意识”、“打官腔”等。今年9月11日北建始县委县水利水产局在回应网友关于官店供水及水质问题的微博上有这么一句:“只要不夸大不刻意歪曲事实,我们都是欢迎的。如果另有人肆意要以点代面、以‘窥斑见豹’的思想来歪曲事实的话,如今网络上的‘秦火火’也将是最生动的教训。”此回复被网友称之为“威胁性回复”、“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政府的形象受损,公信力也随之下降,更严重的是将政府与民众对立起来,怎么能取得人民的信任?

二、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机制构建研究

在网络时代,政府面对网络谣言要采取综合治理方式,从谣言产生前、谣言传播中、谣言消除后三个阶段进行整治,从而形成系统的网络谣言应对机制。

对此,笔者提出由预警机制、阻断机制和恢复机制构成的网络谣言应对系统,降低谣言出现的可能性并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谣言造成的进行预案准备。最后针对谣言造成的危害,该平台发挥恢复机制的作用,旨在尽可能减少谣言造成的危害,恢复社会秩序,恢复和增强政府公信力,消除公众因谣言造成的心理阴影,同时完善不足,继续进行网络谣言的预防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1.预警机制:

旨在尽可能消除网络谣言诞生的“温床”,降低网络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并对于可能出现的网络谣言事件进行预案准备。

(1)完善信息系统,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和各大新闻媒体在信息公开上的作用,更多公众真正想知道的消息,尽可能满足公众信息需求;

(2)建立监控数据库,建立新闻媒体、门户网站等数据库合作模式,利用技术手段健全监控系统,并且当社会再次出现可能造成网络谣言泛滥的事件时,数据库可以根据以前的案例进行相关事件的评估,指导政府工作人员的防控和制定应对预案的工作;

(3)建立敏感领域预警系统,当出现一重大事故时,要密切关注关于该事故的动向和网络言论,比如社会上出现H7N9病毒时,网络监控中心要对“H7N9”“感染”“某地”等关键词进行重点关注,一旦出现异常言论引起网民关注率上升就要及时锁定并实施应对措施;

(4)把握舆论主导权,统一口径,规范新闻,摒弃给群众乱扣帽子、乱贴标签的说话方式,杜绝“刁民”、“不明真相”等词汇;

(5)推进“文明网站”建设,落实中央政策和决定,通过奖惩机制促使各网站进行整改,严把审核关,使网站说有把握的话,控制谣言传播途径。

2.阻断机制:

对于出现的网络谣言进行多手段、多层级疏导,控制谣言的传播范围和影响范围,降低其影响力和危害,最终让谣言破灭。

(1)利用技术手段,发挥网络警察等监管部门的作用,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删帖、屏蔽等,实现对谣言的硬阻断;

(2)及时进行全方位辟谣,在网络谣言产生后相关职能部门要及时有效开展工作,做好情况调查和真相公布等工作,要形成由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共同组成的调查队伍,增强辟谣的说服力,同时要改变目前官方媒体单一的辟谣方式,重视网络辟谣,在知名网站、贴吧、论坛、微博等进行辟谣;

(3)培养网络新闻发言人和网络意见领袖,发挥这些人在网络上的作用。网络新闻发言人代表着权威,网络意见领袖有着大量的关注者,拥有“一呼百应”的魅力,进行辟谣有着更广泛的影响力;

(4)进行舆论阵地建设,建立起更具权威性、更符合网民需求的信息平台,集中更多专家学者,吸引更多的网民关注,搭建政府与网民有效沟通的平台,在网络谣言产生传播时,政府能够调动该平台专家学者、相关技术人员等进行辟谣,比如湖南政府打造的“红网”论坛;

(5)监控部门与职能部门建立信息通报联动系统,政府各部门以及政府上下级之间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快速有效的通报共享,进而提高辟谣效率;

(6)建立危机快速反应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谣言造成的危机,政府要有快速反应预案。比如在抢盐风波中,当网络上出现盐能防辐射等谣言时,政府的预警机制就要发挥作用,然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启动立危机快速反应预案,估测事态的发展,并做好危机处理的准备。危机快速反应预案,不只是在预警机制发挥作用的时候开始建立,要在没有谣言的时候就开始根据谣言的类型着手准备预案的建设,做到未雨绸缪。

3.恢复机制:

旨在减轻和消除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特别是长期的潜在的危害,比如公众的心理疾病、阴影,恢复社会秩序,恢复和增强政府形象,增强应对网络谣言的能力,避免相关网络谣言再次产生,减小其他网络谣言产生的可能性。

(1)加强立法工作,加大对造谣者的惩罚力度,宣传普及相关法律知识。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初步的网络信息传播法律体系,如《中国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但是很多公众不知道这些法律,以为造谣是无关痛痒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加大相关法律的普及力度;另一方面必须健全网络谣言犯罪相关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对造谣和传谣者的法律约束力不够,造谣成本低,因此如何去界定网络谣言犯罪,如何去量刑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抓捕造谣者以及恶意传谣者。一方面加速谣言的粉碎,让公众意识到造谣、传谣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消除谣言受害者的心灵创伤,恢复和塑造政府形象;

(3)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当出现相关职能部门及相关领导故意迟报、瞒报、谎报信息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或者损害政府公信力的情况时,要对相关部门领导进行责任追究,并向社会公开,这样不仅不会损害政府公信力,还可以挽回损失,甚至增强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谎报、瞒报信息的成本,使责任人重视信息的和网络谣言的处理,笔者认为责任追究制度需要依靠法律手段来保障;

(4)正确把握与网络媒体的关系。一方面适当放权,让网络媒体能够更多的公众关注的政府允许公布的信息并且监督政府行为;另一方面也发挥网络媒体政府信息的优势,对政府形象的塑造也有积极作用;

(5)总结反思完善系统。对于重大的网络谣言事故,在处理后要对其进行总结反思,及时找出在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指导危机快速反应预案的建设,在以后类似事故中减轻其危害。

网络谣言的治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工作,政府必须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意识,勇于打破传统观念,从全方位、多角度去思考网络谣言的治理,要坚定不移的走群众路线,将对网络谣言的治理与人民群众密切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凯斯·桑斯坦.谣言[M].中信出版社.2010

[2]周裕琼.当代中国社会的网络谣言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毕一鸣,骆正林.社会舆论与媒介传播[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4]王国华,方付建,陈强.网络谣言传导:过程、动因与根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5]王国华,汪涓,方付建.基于案例分析的网络谣言事件政府应对研究[J].情报杂志,2011(10)

[6]张成铁.互联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构建[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

[7]温志强.居安思危:社会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预防准备机制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

[8]Benjamin Doerr,Mahmoud Fouz,Tobias Friedrich.Why rumors spread so quickly in social networks[M].Commun.ACM,2012,Vol.55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上一篇: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其选择因素分析 下一篇:法治视野下的突发事件善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