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课程设立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8-26 06:36:37

公共艺术课程设立的问题及对策

从目前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从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和现有课程来看.我国高校艺术课程是在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展开的,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而大部分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的定位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某个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了解和学会欣赏艺术,却没有把艺术教育定位于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性.因此,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大部分理工科大学应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交响乐欣赏”、“戏剧鉴赏”和“戏曲鉴赏”等艺术类选修课.这些公共艺术课程主要是依据我国传统艺术门类来开设,课程种类比较单一.综合性大学或师范类大学则不同,它们一般都有比较完善的文科院系,艺术教育资源相对充足,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也比较丰富,一些关于民族艺术、国外艺术、世界民族文化艺术都有涉及,还注重多学科艺术门类的广泛涉猎.其次,从公共艺术课程时间安排、课时量和考核方式来看,公共艺术课程大多数都安排在“非黄金时间段”.理工科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一般都安排在晚上,或者是下午4点到6点之间,长期以来就在学生心理上无形地形成了非专业的、“边缘化”的感觉.而晚上上课,一方面占用了学生的自习时间,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专业课程作业而逃课;另一方面教师在心理上也不太重视,有些时候带着休闲的心态来上课.

同时,公共艺术课的课时也比较短,一门课一般都只占三十多个课时,与专业课七八十个课时量相比,在有限的时间里老师只能压缩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就无法深入学习.特别是在理工科大学里,为了保证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的优势发展,学校往往安排大量与理工科相关的选修课程,从而挤压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安排,甚至文化素质课的数量也比较少.因此大多数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程的学分配比也比较少.一般修完一门公共艺术课只获得1-2个学分,从而导致一些学生不愿意选择学分少的课程.此外,公共艺术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是开卷考试或写一篇小论文,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事实上也难以真正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次,从公共艺术课程师资力量和教学方式来看,理工科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主要依托本校现有艺术院系,根据艺术院系现有的师资、课程在全校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有些教师在设置课程时没有充分考虑非艺术专业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特点,直接把一些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思路和方法运用在公共课上,从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学生难以掌握、没有兴趣;或者是教学内容侧重相关艺术门类基础知识介绍,缺乏趣味性.公共艺术课程多以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的单向式授课方式为主.有些教师则主要在课堂上放一些艺术视听影像资料让学生观看,没有进一步阐明艺术特色,没有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如何审美.特别是理工科学生长期以来逻辑化的思维训练让他们有些时候难以进入充满想象的艺术世界,也难以体验到艺术的无穷魅力.第四,一些理工科大学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增强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弥补公共艺术课程的不足而成立了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要负责主办各类素质教育活动、开设相关讲座、组织各种文化艺术竞赛活动、联系相关事宜等.特别是理工科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心还主要承担了全校有关的文化、艺术竞赛活动,包括组织本校的文化艺术活动,还负责参与校外的各种艺术竞赛.学校不定时地举办各种艺术专题讲座,或者是邀请文化艺术界人士到学校来表演,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文化艺术活动.这些有利于公共艺术教育的推进和发展,一方面弥补了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的匮乏,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艺术实践中来.但是,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的工作往往不能真正落实最初的建设目标,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也没有真正得以改善.如在组织参加文化艺术节时,参赛的学生一般主要由艺术特长生来组队,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很难进入艺术创作团队,而且专业艺术团队进校园的演出活动还是比较少的.

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经过国家有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工作,艺术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许多大学生开始关注和重视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但是目前理工科大学公共课程设置的现状仍反映出当前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和教育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首先,从理工科大学的办学性质和定位来看,重理轻文的传统思想依然很严重.一些理工科学生只重视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审美能力的培养及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决定其在思想上和实践上对文化艺术课程特别是公共艺术课程不够重视.而学校一般对公共艺术课程不做统一的安排.公共艺术课开与不开,开什么课程一般都由老师自己决定,所以,一些老师因为工作量的原因随意开设或终止课程,导致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出现随意性、个人化、非连续性和非系统性等问题,艺术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

其次,从公共艺术课程的定位和要求来看,理工科大学的艺术课程设置未重视理工科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特点,主要是从理论的角度讲授相关艺术的特征,忽视了培养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许多学生由于平时学习中接受逻辑思维训练较多,长期处于理性思维模式中,缺乏感性的认知与训练.因此许多学生希望通过艺术课程的学习起到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开拓思路的目的,希望真正能亲身体验艺术的魅力,更希望老师能教会他们如何去提高歌唱能力、跳舞技能、如何摄影、如何进行电影剪辑等,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的一知半解.而理工科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往往重视演示而轻实践,在公共艺术教育中也尚未真正领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艺术课也就逐渐流于形式而淡出师生的视野.

再次,从课程性质来看,一些理工科大学往往模糊了人文素质课和公共艺术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人文素质课的外延和内涵都很丰富,几乎包括了所有人文学科;公共艺术课则属于人文素质课的组成部分,主要侧重于调节和激发人的审美能力,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生活品质和品位.但是,许多理工科大学对公共艺术课程没有做特别的要求,只是笼统地放在人文素质课建设中让学生随意地选修课程.相对而言,大部分理工科大学只重视了人文素质课的建设,却没有认真思考人文素质课与公共艺术课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做了一刀切的笼统安排,只要修满一定的素质课的学分就可以了,这就造成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与国家指导方针之间产生了偏差.如某工科大学对本科生在读期间除了完成本专业的学分要求外,只要修满6个人文选修课学分,完成一个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必修学分就可以毕业,却没有规定其中必须选修多少门公共艺术课和多少个学分.这就是学校课程设置的盲区,也误导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就是公共艺术课,由此导致大学生艺术审美培养的缺失.学生的艺术修养难以得到提升,更谈不上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第四,理工科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一直处于边缘化位置,主要表现在公共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管理机构不健全、不统一、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有些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是由教务处负责,有的由开课的院系负责,没有统一的管理和完善的监管机制,导致艺术教育管理比较混乱,艺术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就必然会出现诸多难以协调的问题.同时,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师资往往配备不足,公共艺术课程由艺术专业教师承担,他们对非专业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够重视,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没有做相应的调整,缺乏针对性,从而导致专业性过强,或随意性过大.

第五,理工科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特殊性.在理工科大学里,公共艺术课程一般都是大班上课,每个教师一次要面对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学生,而艺术学习与教学本身就具有个体化的特点,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现在艺术课程设置只重视知识传播,缺乏培养学生艺术兴趣、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专业和非专业学生的定位差别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尚未体现出来,也缺乏面对面的、因人而异的交流与对话.而且,公共艺术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多年来一层不变的论文写作,这也背离了艺术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的教学目的.

如何走出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困境

从理工科大学目前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现状和问题来看,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设置主要还是以掌握某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欣赏为主,课程内容的覆盖面比较窄,缺乏对跨学科课程的考虑,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既没有重视理工科学生的个性,也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然而,公共艺术课程是理工科大学生接受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其重要地位决定我们要充分考虑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改革方案,以更好地推进理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改革在新的“十二五”规划中快速发展.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学校领导要转换办学思路,改变长期以来科学至上和文学艺术无用论的思维定势,充分认清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对于理工科学生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优秀人才的重要意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说过:“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1]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也指出:“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他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以,理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不但要在思想上重视,更要落到实处.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从自身的办学特点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理念进行课程设置,强调科技兴国的同时,更要看到艺术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整合,使得课程内容既有艺术的审美特性又能体现学科间的审美共性和实用性.如艺术设计和土木工程设计之间的交叉融合,绘画艺术与概念汽车创意的结合等,都可以成为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新领域.

其次,学校要加强管理,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课程设置、课程教学,重视课程设置的连续性、丰富性和多元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指导方针,优化课程配套改革.例如,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应该在艺术基础知识教学完成后,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跟进,让学生真正亲身体验歌唱的韵律、舞蹈的活力、书法的内涵和民间艺术的吸引力等.让学生走出座位,走出书本,真正走进美的艺术殿堂,而不是仅仅流于表面的观赏.同时,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应该把各种艺术类选修课和限定性选修课相结合,并在选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一定的约束,要求学生选课要注重课程的延续性,不能仅选修基础鉴赏课,对实践课程的学分做出明确的要求,两者紧密配合以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艺术课程.也就是说,学校的艺术课程要采用“理论+实践体验”的模式来设置,学分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学生在修完课程的两部分内容后方可获得3-4个学分,否则即使修完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也无法获得学分.同时,学校不仅要兼顾到我国传统艺术门类,还要有国际眼光,加强对民族艺术、世界艺术的认知教育,保证一定数量的、可供学生广泛选择的公共艺术课程,实现公共艺术课程的多元化和丰富性,逐步使艺术课程规范化,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再次,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改革教学方法.理工科大学要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以培养本校专职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为主,以邀请业界著名艺术家为辅的教师团队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公共艺术教师队伍,以保证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的稳定性,从而更好地促进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同时,学校要出台一些政策鼓励教师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打破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问答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艺术实践表演.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艺术表演实践演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在公共艺术资源相对匮乏的理工科大学应该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借助于发达的互联网,以学校为平台构建校内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视频共享网站.除了把本校现有的艺术课程放到网上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体验外,更重要的是把一些高校的精品艺术课程介绍给学生,同时筛选出一些适合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基础教学的影像资料,实现多门类艺术的基础演示.网络平台丰富的资源一方面可以满足广大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基础的入门教学又能广泛适应刚入门学生的学习,从而很好地弥补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时间和内容的不足.而且网络视频教学不受时间、地点和师资的限制,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灵活机动地安排好专业课和公共艺术选修课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接受各门类艺术的熏陶,从而扩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高学习的效率.当然,这里最重要的是对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网络教学资源的筛选和管理,这就需要配备专职的教师进行后台工作以保证网络资源正常有序地运行和使用.

第四,在理工科大学中推行以公共艺术课程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艺术社团的实践功能,构建新型的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模式,充分发挥艺术特长生或研究生的作用,推进全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和艺术教育快速健康发展.如南京某理工科大学就探索了一条新型的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校成立了“艺教班”团队,主要是依托艺术学院结合各个专业特色面向全校学生举办的一种义务教学活动,其宗旨是丰富学生的生活,加深学生对艺术知识的认知与了解.“艺教班”是以实践课为主,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些艺术技巧.现今为止开设了声乐班、舞蹈形体班、绘画班、素描班、摄影班、摄像班、剪辑班、钢琴班、吉他班等,充分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教师团队主要以自愿参与的义务教师和优秀研究生为主体,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地点和教学内容,学习结束后还要进行考核.但不再是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而是在每学期结束后各个班级组织一场汇报演出,或开办作品展览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召开学习交流会,及时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推进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该校“艺教班”从开班至今得到师生们的广泛好评,“艺教班”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艺教班”的教学成果也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和学习环境.

结语

国家从1989年开始每十年制定一个艺术教育规划,充分重视了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大专院校的艺术教育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艺术教育对于理工科大学的人才培养也尤为重要,因为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公共艺术教育的展开来增加其丰富性和多样性,而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是公共艺术教育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目前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程设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加强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改革的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本校现有资源,努力整合各界资源以实现理工科大学公共艺术课程改革更好更快地发展.

作者:罗良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意见 下一篇:全乡开展城乡大讲堂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