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转换研究

时间:2022-08-26 06:13:52

校本课程开发视角下的教师角色转换研究

摘 要: 随着校本课程在课程资源中地位的凸显,我国以往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下的教师角色已远远不适应课程开发的新趋势,教师角色转换势在必行。本文从校本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入手,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进行角色转换的内容,并就促进教师角色转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角色转换 具体内容

引言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开发备受学者的关注。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及时转换自身角色、适应课程开发需求是稳步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校本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入手,阐述了教师角色转换的具体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帮助教师在校本课程背景下快速进行角色转换,以促进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的意义

课程开发主体是真正了解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的本校教师,以尊重学校具体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基础。学校特色形成和学生个性发展都是以教师的教学工作为基础,以学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为基准的。教师是教育行为的实施者,是教育思想的体现者,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和学生的发展都无从谈起。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是重中之重。校本课程开发把属于国家的部分课程决策权下放给学校和教师,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这样一来,课程开发由专家、教师共同承担,这就要求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变被动为主动。

二、教师角色转换的具体内容

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从国家课程开发的背景中走出来,进行角色转换。

1.从“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变被动实施者为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应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对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科学分析,以便对教学实践深刻理解和认识,并不断改进、完善,如此一来,教师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接受者,而且是理论基础的创造者。教师还可通过行动研究改革教育现状,在实践中创新理论,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这样,教师就自然地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

2.从“消费者”转变为“设计者”。

以往我国始终遵循“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教师只是忠实执行专家,也就是说教师有权选择“怎样教”而无权选择“教什么”,仅仅是课程实施的“工具”。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与专家、学校共同承担课程开发任务。这样,教师的角色就从课程“消费者”变成了“设计者”。

3.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

传统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中教师始终是权威,这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而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需求为根,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尊重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全面和持续性发展。此时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帮助学生的作用,实现了学习目标。显然,教师的角色已发生了本质变化。

4.从“一劳永逸者”转变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理念。“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只有自己有一桶水方可为学生舀一碗水。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更应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学习与自我完善,以全新的眼光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与手段,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5.从“闭门造车”走向“精诚合作”。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提出课题、确定目标、设计方案、实施教学到评价反馈等环节都由教师实施。可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而这一庞大的系统工程,仅靠个人力量无法完成,因此,教师应摒弃“闭门造车”的思想,与同行互相学习、集思广益,精诚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众人合力完成校本课程的研发。

三、促进教师角色转换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内容,结合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笔者就促进教师角色转换提出了以下建议。

1.树立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

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教师明确的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教师角色及教师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校本课程开发将教师课程意识提到首位,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前提。因此,激起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帮助教师树立正确、合理的课程观念,已经成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前提。

2.提升教师的课程知识及课程开发能力。

具备扎实的课程知识是教师有效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条件,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顺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力保证。因此,学校可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丰富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知识和技能。事实上,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使学校课程更适应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教师除了要编制一系列课程文本外,还应了解学生需求、尊重学生选择,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立、自省和批判精神,为学生将来的自我发展打好基础。

3.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现代教师应努力成为“科研型”教师,具备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具有收集利用文献资料、开发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精神、严谨的治学作风和执著的奉献精神,否则无法实现这一伟大变革。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它不仅可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感,还可帮助教师摒弃陈旧观念,形成新理念和对教学活动的自觉意识,从而熟练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教书育人。

4.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

“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这种在职培训方式有效弥补了以往在职培训中教育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脱节、高费用、低效率等不足,体现了“自我造血”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此外,学校还经常开展校际间观摩和交流、专题演讲、教学研讨等,实施“教师传帮带”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因此,学校应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教师提供机会,根据教师自身的情况及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根据学校实际及长远发展,选择适合本校教师的培训模式,尽快改革和完善传统教师培训评价机制。

结语

新课程改革模式下教师角色转换是一个不断批判、反思、论证和重建的过程,教师应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专业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只有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的本质,才能唤起教师的职业活力,努力转换自身的角色,成为自觉发展自己、完善课程的主体,才能在校本课程这个广阔的发展平台上创造出人类文明,体现和延伸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闰红敏.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研究——重庆市122中学个案分析[M].西南大学,2006.

[2]姜育锦.基于“课程开发”的教师专业成长研究[M].浙江师范大学,2007.

[3]刘叶.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对策研究——基于选州市开江县普安中学个案的研究[M].四川师范大学,2007.

[4]孔庆琳.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换问题探究[M].辽宁师范大学,2008.

[5]金燕.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吉林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与分... 下一篇:英汉互译中的删减与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