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民”到“市民”

时间:2022-08-26 08:42:56

由“农民”到“市民”

摘 要:在第三代“民工潮”的裹挟下,城市迎来了一群新生代农民工。他们以“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为表征,追求城市的身份认同。理想与现实的张力使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突出的心理问题。然而观悉社会对农民工的态度,虽有政策性的保障与扶持,却恰恰缺少人文关怀与情感照拂。本文旨在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落的真实生态与心理情状,揭示在对农民工的制度观照中存在的视角真空,呼吁社会致力于消弭农民工与城市的身份隔膜,使农民工融入城市真正得以实现。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人文关怀

乡关何处——新生代农民工两难的身份困顿

“大包小包,一头乱发”是农民工给我们留下的刻板印象,而今,在大大小小的“民工招聘会”上,一个个西装革履,操一口标准普通话的新成员却一再冲击我们的固有认识。他们并非领异标新的个体,而已得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身份。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目前,我国这个群体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一样的身份标签,不一样的心理历程:一、二代农民工归根垄亩,筑梦城市,他们将自己清晰地定位为城市过客。新生代农民工则身在逆旅,心为羁縻——他们没有植耘刈理,带月荷锄的生命体验,因此在农村缺少归属感;他们不向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生活,对农村存在疏离感;城市的舆马觥筹,霓虹广宇则进一步稀释他们对农村的认同感。模糊的身份认同,迫切的市民愿望,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与龃龉带来其祖父辈未承受过的精神重压。另外,环境和价值的更新形塑了他们敏感的自尊,身份弱势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平等包容的渴慕。因此,一、二代农民工承认接受的显隐性不平等在新生代农民工纤细锐敏的神经下难以为荷。于是,精神上的痛苦与迷失成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病症。许多社会问题应运而生:期望值增高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管理严苛、生活枯燥的工厂生活的抵拒催生了新一轮“民工荒”, 据此前广州媒体报道,广州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等三大行业,缺工最为严重,缺工量预计达15万。而今年以来,不仅是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安徽、河南、湖北这样的传统劳务输出地区,也开始出现农民工紧缺现象。畸形的生存与心理状况还衍生出高犯罪率,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案件占去年全年刑事案件总数的32.84%,涉及被告人782人,占全部被告人的32.65%。①暂时的模糊身份认同可能固化为社会结构性问题,浮泛的心灵失所也有内化为社会危机的趋势,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亟待妥善解决。

对症下药——加强针对性的制度审视

诚然,中央已出台了诸多致力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但却少有政策以新生代农民工为分化和独立的政策对象,或是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特殊问题的深度探讨,因此显得缺乏针对性,相应社会问题也一时阻滞难解。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现状为依据,同时见贤思齐,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探索与实践,或许可以提升我国农民工相关政策施行的性价比。此外,政策的有效性还有赖政策的广度拓展,这既要求政策制定的发散思维和广角视野,也要求对多种渠道的调动和依托。具体在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上,就需要在物质性条件落实之余兼顾人文关怀,也需要充分发挥各个层级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工会的整合疏导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需要“面包”,还需要“面子”,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实现其体面劳动,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破题之举。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个方面的协调配合:党政有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应急反应与协调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部署,加大劳动法律监督力度,督促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企业需要组织开展职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余培植出归属感。同时注意加强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各级工会发挥工会扎根企业、联系职工的优势,突出其燮理诸方,调鼐矛盾的效能。

如何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进而形成稳定的橄榄形社会结构,则是一个更深层也更核心的问题。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到“新生代市民”的身份转化,需要分期分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保、医保、失保、住保和教育保障问题。其一,把他(她)们纳入城镇职工社保和失保体系,使他(她)们在脱离土地后,失业有低保托底,退休时有社会统筹养老;其二,让他(她)们病有所医,教有所学(当下着重于生存技能培训和再教育);其三,保障他们居者有其屋——这一条最关键,是确保他(她)们最终转变为“市民”之基础所在;其四,对于80后农民工,他(她)们的子女幼教及入学也必须以输入地政府的公办教育为主承担。

要真正意义上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转型,关键在于提升其自身素质,实现其由低收入向较高收入、由主要从事简单体力劳动向复杂技能劳动、由临时就业向相对稳定就业的“三大转变”,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有位”、“有为”。 泉州工会以先进文化搭建农民工精神乐园不失为一则成功范例。泉州工会把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整体规划中,着重对农民工进行实用型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同时,工会积极开展评选“外来工创业精英”、“十佳外来工”、“优秀农民工”活动,表彰宣传农民工创业典型,激励农民工岗位成才。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农民工技能人才制度。在充分利用工会的文化阵地,为农民工创建良好的学习和娱乐环境方面,从制度上保证电影院、图书馆、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向农民工开放,保证农民工闲有所乐、乐有所趣。泉州工会还把“职工书屋”建设作为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维护职工文化权益、繁荣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以“职工流动书屋”、“企业流动书屋”、“数字图书馆”等为载体,倡议全市农民工参与“每天读书一小时,每月读一本书,每年参加一次有意义的学习培训,每三年个人的学历或技能提升一个档次”活动,努力调动农民工读书自学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政策推行和氛围创设下,几年来,全市参加岗位练兵和经济技术创新的农民工达300多万人次,70%的职工技能晋升一级以上,职工科技成果有34项获国际奖、129项获国家奖、169项获省级奖。有129位农民工成为市县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5人被评为全国劳模或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04人被评为省市级劳模。②

合理制定政策,疏导新生代农民工走出社会困局,是建设一个富有弹性而大气包容的社会机制的题中之义。不要再让新生代农民工徘徊在到不了的远方和回不去的家乡,也不要再让他们无处安放青春与梦想。(作者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革命史与中共党史系)

上一篇: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群体对缘化现象的解释差异分... 下一篇:浅析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