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时间:2022-08-26 07:20:13

浅谈高中数学中的情境教学

摘 要:学生的学习趣味是可以在良好的学习情境里得到提升的。这种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复杂的数学知识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很好的根基。基于此,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的有效设置进行探究。

关键词:生活案例;科学实验;成语典故;立体模型

高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转化阶段,由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模式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对于学生已经不陌生了。所以,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已经迫在眉睫,最佳方式就是在高中的数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增加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融入其中,不再单纯、表象地理解数学知识,而是结合实际在锻炼自己思维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和学习数学。

一、增加生活案例,生动教学情境

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总是比枯燥的数字公式让人容易接受,对学生这一点尤其突出,对于高中生来讲,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对数学这种抽象性较强的学科,不论是理解还是学习都是比较难的。所以,高中教师在讲授数学课程时,最重要的就是对思维的转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学生本就对案例充满了熟悉感,相比陌生的数学公式,学生更愿意去学习案例,去挖掘其中的数学关系,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如:关于打折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教师可以将身边的实际案例拿到课堂去讲授,如:甲乙两个超市一起打折,其中甲超市的日用商品先打了A折,随即又打了B折,可是乙超市却反其道而行之,先打了B这又打了A折,问题:如果你是购买日用品的顾客,你会选择哪一家超市?实际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学生由此既能学习到知识,又能解决实际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无形之中会对学习数学这种抽象学科不再排斥,反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进行科学实验,丰富教学情境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用实践演练来更为直观地讲解比较抽象的定义,比如,在解释“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时,可以用很容易拿到的细线和粉笔做个实验,将细线的两头固定在黑板的同一个定点上,把粉笔套在细线上旋转一周,我们会看到一个很标准的圆形;但是如果把细线两头分开来粉笔绕着旋转一周,我们则会看到一个扁的椭圆形。通过这样的实际演练,学生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到粉笔在画成椭圆形时所走的路线,配合上教师的经验教授和指导学习,椭圆的定义会深深地印到学生们的脑海里。这样的实验教学情境远比单纯地讲述讲学效果明显,学生的理解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转化锻炼。

三、运用成语典故,深化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授学生课程的过程中,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将数学知识与日常成语或典故结合到一起,在探索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这也是创新教学方法的一个重点。比如,在讲解概率这种很抽象的问题时,可以结合“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谚语给学生举例说明,创建一个别开生面的教学情境。假设要讲解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是多少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设诸葛亮能够解答的概率是0.8,而三个臭皮匠则是0.4、0.45、0.5,且三个臭皮匠同时具有可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个可以解出问题的概率与诸葛亮相比,哪一个更大一些?用这种幽默诙谐的情境代替抽象的数学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概率的理解,也对以后的学习记忆有很好的提示帮助作用,让学生们对抽象性较强的数学不再产生畏惧心理。

四、结合立体模型,强化教学情境

高中数学中很多的几何问题都需要在脑海里形成相应的三维立体图形来解答,要求学生在脑海里对各种几何物体有形象的认知,这就需要借助模型这个常用教学工具。模型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出言语所不能表达清楚的直观感受,它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综上所述模型于教学是有不可限量的好处的。比如,几何知识里面异面直线的角,这个问题很难用语言来解释清楚,但在讲授这部分知识前,如果先将正方体的模型拿出来让学生观察讨论,可以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异面直线角,先从简单的寻找异面直线角开始,其次总结出所有的异面直线角,然后再说说它们的区别,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同的两条异面直线角的相对位置。这种逐步引导式的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让学生主动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在脑海里形成了正方体的三维立体模型,对以后的学习生活都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思维转化能力、研究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是现代高中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教师必须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过程中运用以上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这种生动形象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并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温建红.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J].数学教学研究,2007(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实验中学)

上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结合的问题 下一篇:浅谈职业学校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