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与安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研究

时间:2022-08-26 05:01:07

低碳经济与安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研究

一、引言

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努力,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大。据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同时,由于地球化石能源资源有限,随着消费量的剧增,全球能源形势日趋严峻。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储量有限。即使有新的能源储量被发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也将越来越高。人类开采使用化石能源的速度呈现递增趋势,1985-2005年,世界石油需求的年均增长率约为1.7%。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世界石油消费将以近2%的速度增长,高于过去2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全球各经济区域中,亚太地区需求增长最快,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化石能源资源在世界已探明储量中,石油仅占2.7%,天然气0.9%,煤炭15%,呈现“缺油、少气、多煤”的状况,但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却分别高达4.2%、1.5%和33.5%。我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目前,我国原油消费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速仅为1.67%,供需缺口逐年拉大,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已高达50%,严重威胁着我国的能源安全。

基于上述因素,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及国内的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了。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 ( low carbon economy) 的概念。该白皮书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要出发, 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英国到2020 年 CO2 排放量在1990 年水平上减少20% , 到2050 年减少60% , 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白皮书要求通过提高资源的生产率, 以更少的污染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

庄贵阳是我国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他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鲍健强等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刘细良强调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人类社会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笔者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限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优化能源结构,目标在于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三、安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一)能源消费持续增加, 清洁能源比重低

长期以来,安徽作为“能源输出”大省,为国家及其他省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能源消费较低。“九五”时期,安徽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的比重保持在3%以上,2000年达到3.5%,“十五”时期,安徽能源消费占全国比重逐年降低,由2001年的3.6%下降为2005年的2.9%。随着经济加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不断扩大,2004年以来,安徽能源消费同比增速维持在8%左右。

图12000-2009年我省能源消费量及增速变动(单位:万吨标准煤)

目前,安徽省能源消费中以煤化石为主,占能源消费量的85%左右。地热能尚未得到勘探和开发,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也不具有明显优势,太阳能在工业领域的利用开发还没有起步,秸秆能源利用技术不成熟,农村沼气也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只有水能和生物质能资源及少量的煤层气有一定的开发利用。安徽省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新能源利用量达到全省能源消费总量6%以上,这一比例低于国际及全国水平,与国内部分省市相比也较低,反映出安徽省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高耗能产业比重大,工业领域节能减排任务重

安徽省工业的五大支柱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化产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2009年,五大产业煤消费量达到9305万吨,占全省工业用煤的比重高达67.8%。2009年,五大行业产值总量达到4746.4亿元,占全省工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7%,其中,钢铁及电力产业为安徽3个千亿元产业,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8.1%、9.3%(见表1)。2006―2009年间,工业领域能源消费年均增长达到8%以上;2009年,工业领域能源消费达到6905.32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77.6%,远远高于其它领域(如图2)。随着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石化等高能耗重化行业进一步发展, 安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量将持续扩大。

表12009年我省部分高耗能产业煤消费及产值情况

图22009年我省各领域能源消费结构

与全国及周边省份相比,安徽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高,工业领域能耗利用率较低,节能减排任务艰巨。2009年,安徽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100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3吨标准煤/万元)。

表22005―2009年安徽及周边部分省份工业能源利用效率情况

(单位:吨标准煤/万元)

注:GDP数据采用2005年不变价格,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

(三)建筑、交通领域能耗压力大,亟需“低碳”化发展

目前,安徽建筑总能耗1812.8万吨标准煤,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4.9%,是能耗“大户”。随着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能耗总量将持续上升;交通领域能耗占全省的比重较低,但增速快,2000―2009年交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1.11%,远高于其他领域(见表3)。目前,安徽交通行业能耗占全社会能耗比重维持在5%左右,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但随着安徽交通运输业发展,交通能耗占社会能耗比重会进一步增加,可见,建筑和交通领域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表32000-2009年我省各领域能源消费情况

(单位:万吨标准煤/%)

注:数据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2001,2010》。

四、安徽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策略

从安徽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只有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才能较好实施低碳经济增长战略,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一)促进低碳社会的生产,倡导低碳消费方式

建立低碳社会生产、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应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大力开展低碳经济宣传活动,积极倡导低碳的、节约环保的社会生产、消费方式,使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低碳经济,在生活中优先选择环保产品。企业应开发温室气体排放量少的商品, 政府应将低碳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公共交通网络建设等各项公共事业发展中,培养和提高“低碳领导力”,摆脱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倡环保、节能的生活理念。比如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等。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 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提高低排放量和环保车的使用,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碳排放量受产业结构的影响非常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实施低碳经济就是要发展低碳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从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转变。安徽要实现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对现有高碳产业进行低碳化改造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应结合实施钢铁、有色、化工、汽车、纺织等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突出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和提升高碳产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调整优化三产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和“零碳”产业。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积极推进旅游、金融、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三)改善能源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

首先,应大力推进洁净煤生产。推动煤炭节约集约化开发,引导煤炭深加工和和贫煤综合利用,提升煤炭从开采到利用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率和伴生物利用率。在高效洁净燃烧、气化液化、燃烧后净化处理等领域实施减排技术攻关,减少烟气、粉尘等污染物排放。其次,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煤炭和火力发电的生产和利用在安徽省能源结构中占到85%左右,清洁能源开发十分有限。应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同时,安徽的山岳地区具备水电发展潜力,丘陵平原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十分丰富,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水能和生物质能。

(四)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

目前,安徽已获批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可抓住这些有利机遇,有导向性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加强同国内外优势企业合作开发低碳技术和新产品,探索合作开发新形式,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同时,鼓励安徽的一些优势企业,如奇瑞汽车、江淮汽车、马钢、铜陵有色、海螺集团等开发符合低碳发展趋势的新产品以及在海外布点,有效利用海外资源,快速壮大安徽低碳产业发展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上一篇:基于行政区划视角的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发展研究 下一篇: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