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初中语文教学拓展的“方向盘”

时间:2022-08-26 02:47:13

把好初中语文教学拓展的“方向盘”

摘 要:拓展是否恰当,在于教师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深浅程度。在课堂中应把握好拓展的度,掌握好课堂教学的“方向盘”。那么,该如何适度开展拓展性教学呢?本文从几个方面作一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1-0106-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堂拓展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教师在课堂上,发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围绕着某一主题,搜集信息,进行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学生们往往对此兴趣盎然,情绪高涨,接受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就特别高。

拓展性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成为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语文教学最明显的变化之一。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存在拓展活动不适时机或过度的情况。如一位老师教学《春》时,十分钟时间朗读,十分钟时间以提问讨论方式将课文基本内容梳理一番。然后老师花了二十五分钟时间出示与“春”有关的流行歌曲、电视片段和古今中外名家诗句开展相关的拓展活动,一堂课中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教师“旁征博引”的论述,形式多样的多媒体展示等,可谓热闹非常。细分析来,这堂课否定“课文中心”理念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但拓展没有体现教材所涵盖的价值取向,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抛开文本任意延伸。学生甚至连课文句子都没有读熟,对课文的内容还只是一知半解,便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偏离主旨的拓展。如若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基础就会动摇。

事实上,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拓展”的精神是:拓展的基点是课文,拓展的时空也是课文。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提倡进行拓展的目的,是借助这一手段最大程度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拓展是否恰当,在于教师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的深浅程度。就此而言,语文老师就像一位司机,在课堂中应把握好拓展的度,掌握好课堂教学的“方向盘”。那么,该如何适度开展拓展性教学呢?可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拓展要以教材为本

新课程语文教材大都是经提炼的名篇佳作,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叶圣陶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就要用好。怎样拓展,向哪个方向拓展,确定什么样的拓展角度,达到什么样的拓展目的,都要以教材为本。

教师如果能在深度备课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的中心去进行拓展,就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堂上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然后跳出来,探索课文的空白,搜寻新的构思,引发新的思想,把固定下来的文字读活。

八年级上册教材《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介绍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圆明园被毁前后的那段真实历史是文本的空白。有老师执教这课时,课堂结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国之君皇帝;如果你是辅佐皇帝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普通通的生活在北京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让学生选择一个角色实话实说。学生不论选择什么角色,一致表示要与敌人血战到底。随后,教师依次出示吕厚龙《告别圆明园》、樊美平《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中再现当时历史的有关片段。“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迎,北京居民观者如市……”此时,学生再读“圆明园”这三个字的时候不仅仅是自豪,愤怒,它成了“压在学生心中的一块石头”、“永远抹不掉的耻辱”“中国人民的警示牌”……由此教师引领学生沿着更多的视角,怀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再如教学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诗二首(七年级下册),诗人把乡愁说成是邮票、海峡、清远的笛、没有年轮的树……在学生已经熟悉什么是诗歌意象后,教学老师设计了一个拓展小环节“学做小诗人”。每人也为乡愁想象一个句子,这个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乡愁是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窗前的风铃,叮叮当当令人心伤”“乡愁是雨中的泡桐,那次第怎一个愁字了的”“乡愁是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学生的想象力让课堂掌声似潮。

这些成功的课例启示着我们:教师就像领导者不需要自己用尽全力去划桨,更重要的是掌好舵。一棵树,只有根基牢固,营养丰富,它才会枝繁叶茂,否则,延伸的枝条再多再丰富,也会由于根基不牢,缺乏营养而枯萎。所以说拓展要以教材为依据,学生才会有收获。

二、找准拓展的衔接口

学生对文本学习目标的落实是语文教学拓展的前提。因此,在学生对于文本自身的基本的学习还未达成之前,教师不要盲目进行有关的拓展学习。更为重要的是,文本自身学习目标得以实现基础之上的拓展学习,也要因不同课文的学习特点而有所区别:

第一,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在基本实现了针对这一文本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等三个维度的目标之后,拓展学习目标的选择是开放的,即可以施行有关内容情感、表达方式、口语交际等能力方面的拓展学习。

第二,如果学生在文本自身的学习中,某一方面的目标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那么,最好不要进行围绕这个没有实现的目标的拓展学习,譬如,某一文本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非常突出,但是,如果教学中学生还未能领会这种特点,则不要作与此表达特点相关的拓展学习,否则,因为学生在这一知识上存在盲点但又错误地强行迁移了不成熟的知识的话,会使问题进一步积聚,并再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三,如果学生在文本自身的学习中,某一方面的目标已经达到了教师的预期,那么,可以围绕这个实现的目标进行与此相关的拓展学习,这样的处理是考虑到了已知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迁移、正迁移,它对于学生强化对于相关知识和能力的理解、运用是大有裨益的。引导学生吃透了教材的某一点并对这一点有了深刻感受和明确认识时,就是引导学生拓展的最佳时机。

如:在教学《马》(七年级下册)一课时,在学生认识野生马和驯养马有着天壤之别的基础上,教师设计这样一个拓展的环节:当野生马遇到驯养马,他们之间会有什么对话?这一拓展设计成了课堂上的亮点。虽然,就某个知识点而言,可延伸的面是极其广泛的。但一个明智的老师是不会能拓展的都去拓展,贪多必杂,反而收效甚微。

新课程理念明确要求我们拓展不仅仅在于让学生知道有哪些,而是着眼要学生具备什么,能够怎样,从而在某一方面从狭小走向广阔,从无知走向多识,从无能走向基本能和很能。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语文的综合素质必定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选取适当的拓展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内容,是设计拓展时必须关注的。

比如学莫泊桑《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老师和学生一起审视今天的星期天怎么度过的,并思考怎样让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就是对课文内容进行横向拓展――把课文内容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把生活引进课堂。陶行知说:“生活和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学生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或自己了解事例来谈,这就把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学生思维开放了,直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选材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材要精。鉴于课堂时空的局限,我们应从众多的材料中选择最能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作为延伸的材料。所选延伸材料恰当与否,要看是否能通过这些材料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其次,以优为主,优劣并举。给学生提供的拓展材料,一般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优秀作品为主,以便正面引导学生。但也可以有意识地提供一些在立意或写作上有明显缺陷的作品给学生,让他们判断优劣。常言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一个事物在比较中其特点就会显得鲜明,有时甚至会让学生终身难忘,终身受益。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正面引导和优劣比较法往往会使学生头脑更为清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要体现创新精神。拓展内容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引导学生在所学基础上主动创造。比如,有选择地进行课下收集资料活动,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易于激活学生的兴趣,培养其综合性学习能力。这是课堂教学的课下延伸,把语文学习的时空从45分钟的课堂延伸到广阔的课外时空。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翻阅警官朋友的案件记录,得到了《基督山伯爵》的构思,达尔文阅读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其中关于繁殖过剩引起生存竞争的论述,点化了他的思想,由此促成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的形成,进而创立了“生物进化论”的伟大学说。这些都是阅读文本所唤起的创新意识活动的表现和结果。

四、借助形式多样的方法

拓展延伸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借助音乐拓展:《春》是一篇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意境优美、色彩明丽、语言质朴、凝练。在上完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为课文配乐,通过小组讨论、策划,他们为“春草图”“春花图”配上了急缓有致的古筝;为“春雨图”配上悠远宁静的柳笛;为“迎春图”配上热情奔放的唢呐。而这正好体现了《春》这一课内在的旋律与张驰的艺术。

还可以借助形象:教学课文《狼》后,可让学生看课文插图,问学生插图表现的是哪一部分哪一层哪几句原文的内容?学生找出相应的答案后,可要求他们图文对照,看哪些部分画得最好,与原文一致,能形象直观地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根据各自对刚才讨论内容的理解,修正插图,另用一张纸画下来贴在插图旁。这样,引导学生由文入画,赏文析画,依文赏画,据文评画,动手改画,既诱导学生熟悉消化了课文内容,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鉴赏水平和绘画能力,还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利用活动拓展也是很不错的选择,这里所讲的“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穿行的讨论、辩论、表演、实验等。如上完《两小儿辨日》后,让学生自导自演。两个学生用文言对话,另一个学生以现代人的身份穿越时空隧道,给两个古代小孩讲解太阳离地球近的道理。通过表演,变抽象为具体,把过去的变成眼前的,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品味语言和准确运用语言表达生活的能力。

当然,课内外衔接方法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这是由“大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要利用这些内容来有机衔接课内外,教者要充分地考虑教学的目的、学生的因素,有的放矢地运用多种形式,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是新课程的需求,拓展延伸的内容和方式应紧密结合语文学习和学生身心的特点,整体考虑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沟通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只要我们认真解读,真正领会新课标,并对自身的教学行为经常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把好了拓展的“方向盘”,引领着我们的学生一起从教材这座独木桥驶向无限延伸的宽阔大道,学生便拥有了自由翱翔的语文天地。

上一篇:中职语文教学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让语文灵动的课堂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