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实入虚 以形写神

时间:2022-08-26 02:14:29

【教学理念】

⒈新课标对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现代散文的教学定位是: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散文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⒉运用单元知识里关于现代散文鉴赏的理论知识,指导现代散文的教学实践。

【学情分析】

从早自习了解到的信息可知,高二学生对张抗抗写的这篇散文十分喜爱,又通过单元知识“现代散文的虚与实”的学习,能够比较容易地说出这篇散文的“实”与“形”之所指。但对于“虚”与“神”(单元知识指由“实”产生的思索和感受;课文导读中倾注了一种强烈的人生情怀和生命感悟)却所知有限且有误,就是教参和课文导读对此也语焉不详。因此,本课的设计把虚实结合的“虚”和形神形兼备的“神”作为教学的难点去突破。不如此,就不能较好地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⒈了解这篇游记的布局谋篇不同于其他游记的独特之处。

⒉理解作者着力写她登临埃菲尔铁塔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所见、所思、所感,较好地体会并说出这篇散文的虚与实、神与形所指是什么,获得不同于一般的阅读体验。

⒊鉴赏这篇散文欲扬先抑和感觉、幻觉、错觉兼而有之的表现手法,移情、暗示、象征、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以人喻物的总体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意蕴,体会由实入虚、以形写神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⒈理解虚与实、形与神所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

⒉ 由实入虚之“虚”所指是什么,以形写神的“神”体现在何处,这些都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步骤】

⒈集体诵读课文,教师提问并点拨: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与同一体裁的文章的写法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本文情文并茂,非常适宜于学生诵读。而诵读又是理解现代散文的不二法门,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它能够迅速地感染学生,而且比较容易被他们理解。找出这篇游记与其他游记的差异是为了学生较好地理解这篇游记的独特之处,借此提高他们鉴赏优秀散文的能力。

分析:这篇散文是一篇与众不同的游记。它一反一般游记“记游踪――叙见闻――谈感受”的窠臼,不是把笔墨花费在对旅游胜地的景物作详尽的介绍上,而是把重点放到写作者登临埃菲尔铁塔的所观、所感、所思几个方面,倾注了一种强烈的人生情怀和生命感悟。

⒉提问:这篇游记写了作者登临铁塔之前、之中和之后的所观、所思、所感。请结合单元知识,回答文中哪些语句是写实,哪些语句是写虚;哪些是形,哪些是神;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设计意图:文中写实与虚、形与神的语句散见于全文,要求学生回答是为了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实与形较易于概括,而虚与神就较难说出,由实入虚,以形写神就更是难上加难。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生与生,师与生思想交流、碰撞为佳,不要怕课堂秩序一时的混乱,教师适时点拨、概括为 宜。

分析:登塔之前,埃菲尔铁塔在作者眼中是个“大铁架”,是建筑物里的“小摆设”。登塔之中,作者感到“它的高度”“它的气势 ”“它的骄傲”,它的“仁慈”,它的“温暖”,要去寻找“它的眼睛”“它的灵魂”。登塔之后,作者纠正了自己对铁塔的偏见,看到了它的眼睛,认识了它的灵魂,感受到了它不断超越自我等精神境界,它“高处不胜寒”的竟无对象可言的先知先觉般的“孤独”。除了写眼睛,写灵魂,写超越,写孤独的那些语句是体现虚和神之外,其余的都是写形和写实。作者由实入虚,以形写神:先写作者 所观的景和人,再写由此触发的对人生和生命的种种感 悟以及对铁塔的独特感受。先写自己的偏见,再写自己的正确认识,最后写对铁塔的景仰、赞颂、感佩,用了欲扬先抑之法,前后对比之法,将形与神、虚与实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⒊作者写埃菲尔特塔的形与神、虚与实可以说是淋漓尽致,文情并茂,于平淡中寓纯美,在激情中含冷峻,张弛有度,疏密有致。可是同学们可能很少想过,作者这样写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写合理吗?请在文中去找依据。其实作者在文中是巧妙地交代过的,就看你们找不找得到。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找依据,是为了理解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个比喻句,使得前面的解释顺理成章;借此将阅读由浅层次引向深层次,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意蕴,让学生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分析:作者用以物喻人的手法来写埃菲尔铁塔,说它“是一个不露声色的老父”。因为是老父,所以它有高度,有气势,有骄傲,有眼睛,有灵魂,有仁慈,有孤独,有人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其眼睛所见的是俯视下的全城,注视中的各种各样肤色的人尤其是惊世骇俗的接吻者,甚而至于还有“天边席卷而来的 新浪潮”。其意蕴是:它的关注,它的仁慈和包容的博怀,它的与时俱进,趋时趋新,以及与社会一同前进的步调(“它不会退出的”)和新锐的思想。其灵魂在于:它冲破一切(“穿过大气层,突破大气层,抛开大气层”)旧束缚、不断超越自我的特立独行的精神,不惧排斥、不惧憎恨的雍容大度的气概,它用事实赢得了“永远矗立的丰碑”的光荣称号,“成为了巴黎城市的象征”。作者在此基础上大发感概,抒发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对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的深刻体悟,为了实现梦想而不惧一切艰难险阻的拼搏精神,为了实现梦想而不断超越自己的奋斗品格等思想感情。这些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的结果,也是阅读的新体验。至于比喻、暗示、幽默等等修辞手法,感觉、错觉、幻觉等表现手法比较容易理解,加之辅导资料上解说得详细,在此不赘述。

⒋概括本单元其他课文是如何做到虚实相生、神形兼备的,提出今后写作散文可以借鉴此法,把文章写得文采斐然 ,空灵剔透,神形兼备,意蕴深厚。

【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散文,本来我以为照本宣科就行了。可是,当我了解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是鹦鹉学舌地说说虚与实,而于本课的意蕴所知有限且有错的时候,我才觉得有必要花一番功夫带领学生深入课文。在其中去咏唱文本的精华,让学生由此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才有了对文本的不同于教材、教参的解读。真是“教学相长” 啊。

上一篇:拿捏分寸把握尺度 两面兼顾突出重点 下一篇:将作文教学融入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