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集体备课下的个性化备课

时间:2022-08-26 01:26:15

浅谈集体备课下的个性化备课

【摘 要】备课,是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行为和教学习惯,这是做教师最基本的个体责任,也是是做教师最基本的专业修养。新课改后,集体备课备受青睐。这堪称备课上最具实效的改革。它可以发挥集思广益的作用,避免教师单身鏖战、个体探索不足,最大限度减少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的失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平台。集体备课让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获益匪浅,有关专家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七大益处: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

【关键词】集体;备课;个性化

集体备课好处确实很多,笔者工作几年,亲历其中,也因此比初出茅庐之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也深感,集体备课不能代替个体备课,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备课。因为曾有这样的情况:“借”了主备人的教案,在自己的班里“如法炮制”,可是却远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方才明白:我不是他,我们班的学生也不是他们班的学生,我对课文的理解也与他不甚相同……

因此,在“电脑网络下的集体备课”下,抓好个性化的教案修改很有必要。对于共享的教案,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通过深入地推敲和斟酌,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进行个性化的加工。

在此结合我们备课组现在的做法,对个性化备课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备学生――在二次备课中突出个性化

我们备课组现在的备课流程是:个人一次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二次备课。在个人一次备课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后,每位教师都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通过深入地推敲和斟酌,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进行个性化的加工(个性化加工的方式可以是旁注,可以是知识点的解说,可以是教学方法的更换,可以是教学片断的增删)。这样的备课,才能真正关注学生,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发展性。

因为,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教学过程实际操作时可能会因为某些不可知的因素而被打乱,导致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不符。如,学生的回答和自己预设的不一样,或者是在重点段上时间把握不准,或者是出现了一些没有预设的情况等,那么上课时就会感到不流畅,课堂教学的无效性就会增加。这就需要我们把自己的一次备课与集体备课进行整合,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备课,让修改后的备课更有自由支配的弹性,更符合自己的班级实际。

如《荷花淀》一文,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集体备课时设定的朗读方法是分角色朗读,但我们班学生不喜欢预习,而且比较“慢热”,所以我二次备课时对此做了调整:先齐读了解对话内容,为没有预习的同学提供一个熟悉课文的机会,然后再分组进行分角色朗读,最后选两到三个小组进行展示。这样所有同学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而且通过多次读与听,人物的心理与性格自然就体会到了。

二、备文本――在整合教材中体现个性化

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说渗透了编写者对新课标的深刻剖析和深度把握,同时教材也暗含了编写者的编写思路和认识问题的思维路径。但每个编写组对课标的理解在教材中又有了“个性化”的处理。邱学华老师认为,“课本,课本,教学之根本。”因此,掌握和驾驭教材是备好课的首要条件,也是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因此,语文教师“个性化备课”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所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整合教材内容

在教学设计时按照课堂整体教学效果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和重组,也是“个性化备课”的重要表现。然而,教材的重组并非机械地“拼接”,必须结合自己的特长、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对现有的文章予以科学合理地整合,力求使一节课各部分环环相扣、共同围绕一个主题。

如:我在设计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走近自然》的自读文本的教学时,就把《故都的秋》与《荷塘风起》中集中写景的段落组合在了一起,围绕写景的角度与手法展开,效果不错。

(二)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个人认为特别是人教版、苏教版)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一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有很多优点,编者对每册教材的单元划分与篇目选取都是慎之又慎的。在备课过程中参考各种版本的教材,可以发现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同一篇目学习内容的设置是不尽相同的,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

三、备自己――在反思积累中体现个性化

在集体备课下,更应备好自己,勿让自己不进反退,要知这也如逆水行舟。

(一)要学会反思。

人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取得进步的。教学过程完成后,教师要把在实施过程中的启发、瞬间的灵感、遇到的困惑作为一种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反思上课的体会,反思课堂的优点和不足。每一堂课的教学反思,其实都是对教材的再次把握,是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再次审视。在反思的过程中吸取教训与经验,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教师的各项业务能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会在一个个反思中得到升华。

(二)要善于积累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一个精彩的课堂,其功夫在课前,在课外。“为了上好一节课,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准备。”这,绝不是神话。这需要先有“养兵千日”的心态,有“处处是准备之地,时时是准备之时”的心境,然后在每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中“时刻准备着”,唯其如此,才能收获“用兵一时”的精彩。工作第一年,学苏轼的《赤壁赋》时,尽管课前自认为做了足够的准备,可还是被学生问倒了。于是我发现自己对于苏轼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所以,课后我找来《坡传》以及其他与苏轼有关的资料来阅读。当第二次再学这篇课文时,面对学生,我已经比较有信心了。

斯霞老师认为,备课是教师整个人生于某点的彰显。斯霞老师常常把备课喻为“指挥员在组织一场战役前所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筹划。”“为了组织好‘战役’,我总是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直到找出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案为止。”备课是一种极其细致复杂的脑力劳动,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备好课,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教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和策略者,对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有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点,研究学生的心理,时时反思自己,积累经验与知识,认真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是一门艺术,备课也是一门艺术。集体备课下的个性化备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逐渐提升的过程。只有让富有个性化的备课鲜活起来,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学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的领域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奋进,不断地完善。

上一篇:浅谈我班班级管理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