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思维在《伤寒论》“方证对应”研究中的思考

时间:2022-08-26 01:21:28

循证医学思维在《伤寒论》“方证对应”研究中的思考

摘要:循证医学是20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门临床医学基础学科。其核心是通过对医学文献的二次评价,为临床医生提供最新最好的诊断、治疗方法。“方证对应”是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具体体现,强调有是证用是方,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医学实践。通过分析循证医学思维在“方证对应”研究中具体实施的可行性与难度,提出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建立有中医特色的“方证对应”相关体系的设想。

关键词:循证医学;方证相应;理论探讨

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683-02

“方证对应”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具体应用,强调方随证立,有是证用是方。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医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运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而且运用越来越广。如果能够将循证医学思维运用到“方证对应”的研究中,将会对发挥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1方证对应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方证对应”又可称为“方证相应”,指在治疗疾病时所选用的方必须与证候相对应,有是证用是方,方随证立,证变则方变。

“方证对应”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书中113方都是“证以方名,方由证立”,方证一体的形式表述。唐代孙思邈正式提出“方证对应”理论,并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进行研究,以使方随证立,证随方呈。宋代朱肱将方证简称为“药证”,提出“所谓药证者,药方前有证也,如某方治某病是也……”。明清以来,“方证对应”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赞同,喻嘉言将“方证对应”解释为“有是病即用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运用“以方类证,以方名证,方不拘经”,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方证对应理论。

还有的医家以具体方证为纲,进行方证研究,如柯琴全书列桂枝、麻黄、柴胡等汤证30余种,统辖仲景百余方证。徐大椿将113方进一步归类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等12类,各类方证中,先出主方,随以论中用此方之证列于方后,成为以方类证,证从方治的“方证对应”学说。日本医家吉普益洞认为《伤寒论》“唯方与证耳”,提出按方类证,定方定证,多方合用的治疗原则,使方证对应的传统诊疗原则更具有科学性和客观性。近现代,随着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辨证方法――方剂辨证。

2“方证对应”研究的现实意义

2.1指导中医临床选方与用药“方证对应”是中医临证选方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方剂发挥临床疗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准确、有效地运用成方的一条捷径。证候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因此,在临证时要根据证候变化及配伍规律而加减变化,针对不同证候,不同病机,选应对应方剂或配伍新方,求得方证的最佳对应。“方证对应”的研究有助于增强临床工作者对方证的识别能力,规范其诊断和治疗的临床操作过程,使“方证对应”这一指导原则更容易被掌握和运用。

2.2避免中药新药开发领域的盲目重复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逐步改进提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治疗模式,以及中药所特有的低毒性、疗效确切、非耐药特性、整体调节及双向调节效应等在医疗康复保健方面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重视和欢迎。但是现在中药新药的开发上存在着诸如无创新的低水平重复,对所谓新指标的盲目套用等缺陷,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中药新药的开发与研究。中药的开发,不能离开中医理论。从方与证之间的联系性和规律性出发,通过多种“方证对应”模式的研究,筛选出针对性强,应用指征明确,疗效显著的方剂或药物进行新药开发,可以避免新药开发领域出现的盲目、重复现象,不仅可以有效地利用中药资源,而且可以为保障人民健康做贡献。

3循证医学在中医学具体运用的可行性与难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MB)是遵循证据的医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临床医学基础学科,是临床流行病学在医学文献二次评价中的具体应用。其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政府的卫生决策和医学教育,指导医师的临床实践和临床科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加拿大著名流行病学教授 David Sackett将其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权利价值和期望,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1]。

3.1运用循证医学思维进行“方证对应”研究的可行性

循证医学是在临床流行病学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一门新型的临床医学基础课,其主要研究内容可以认为是对已有文献的二次评价,是融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在内的一种科研方法。目前在现代医学中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中医学历来重视对古代文献的搜集与整理,重视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内经》与《伤寒论》这样的经典名著也都是对前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写出来的。这与循证医学以整理所有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目的同出一辙。纵观中医学的发展史,是一个继承―总结―创新―继承的过程。这其实就是文献知识再评价再发展的过程。

“方证对应”是中医学特有的精华,是辨证论治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产生了众多流派,对内、外、妇、儿、五官等科都有独到的疗效。可以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多方搜集罗列所有与某方有关系的疾病或证候,通过以方统证的方法,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来研究方与证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方证对应”相关体系。

3.2循证医学具体方法运用于“方证对应”研究的难度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是一个对文献进行多次评价的进程。对于所选文献的搜集、整理及评价,循证医学有着严格的标准,不是对所有相关文献都进行分析。文献搜集完成后,要制定一系列标准进行选评,从文献科研设计的合理性,内容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再评价,合格者纳入评价。这种严格的评价体系又对中医文献特点提出了挑战,中医文献以老中医经验为主,古代医案及老中医在对有效医案进行记载时,并无循证医学所要求的随机对照(RCT)这一说法。张仲景《伤寒论》中所论113方,被奉为“经方”,经过长时间的临床验证,经久不衰,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医疗实践。可这种有效经验在循证医学中属于5级证据,即论证强度最差的证据。这种文献是不符合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入选标准的,如果强行录入,所得出结论也与循证医学的初衷相悖。这一现状对循证医学方法在“方证对应”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提出了挑战,如何对古代医案及老中医文献进行评价,如何评价其真实性?由此可见循证医学的具体方法不适宜于“方证对应”研究,无法解决中医最根本的问题,盲目搬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进行方证研究是有一定难度的。

4运用循证医学思维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方证对应”相关体系

循证医学不是基于“中医药现代化”而产生的,而是由于过去的医学研究、行为模式存在不足而产生的。其核心是对已有文献进行二次整理,做出文献的系统评价,使临床工作者有效应用所得证据。如果我们能够借鉴其思维,全面搜集整理、挖掘古代医家和现代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和理论,运用以方统证的方法,对所有运用同一方治疗某病的医案及其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选择适宜的软件(如Visual FoxPro等)作为开发平台,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测量学技术、以及数理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处理,揭示方与证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可能会使中医辨证更科学、更可靠,逐步为国际医学界所公认。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针刺疗法对大鼠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影响的研... 下一篇:关于建立经络学说思维模型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