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法选择

时间:2022-08-25 11:14:05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教法选择

在教学实践中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教学效果不太好,并不是他没有水平而是由于教学不得法导致课堂效率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正确选择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过去,教学方法只被看作教师教的方法;事实上,教学是一项双边活动,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教者,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阐明了教学的原则是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强迫或代替学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更清楚地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中认知行为的主体,教师是认知行为的主导。因此,我们在构建和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两个原则作为立足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书”是构建课堂的支柱,也是达成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关于“读”的形式和运用情况,姚竹清等语文大师早已为我们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此,我将从师生互动角度就其它几种常见教法谈一些拙见。

l、圈点勾画法

“圈点勾画法”是指边读课文边用不同符号标注的方法,属于自读法的一种。它尤其适用于预习。时间充裕的时候,要求所教初一学生分三遍完成:第一遍逐句朗读,同时圈点出生字词,然后通过注释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第二遍速读课文,用“|”标明段落,用“ ”画出中心词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第三遍跳读课文,用“ ”画出好的词句,在书旁加以评点并记下预习时的疑问。如果时间较紧或学生已能熟练运用,那么可以让学生运用 “圈点勾画法”一遍完成上述任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为课堂实践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教师检查时可以从学生书本上的符号了解预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引难解疑。

2、创设情境法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大多精心设计导语,这就是用语言创设情境。我则常与学生共同完成这一环节。

譬如教学《春》时,说:“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历代文人对它都格外青睐。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关于春的诗句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寒食东风玉柳斜,春城无处不飞花”、“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诗句唤起了关于春天的联想,引发了大家的共鸣,为接下来师生一起走进《春》中的图景作了很好的铺垫。

除了语音,师生还可以一起利用实物、挂图、录音、幻灯片以及多媒体等手段来创设情境,甚至一起绘画,编排歌舞以增强课堂的艺术性。“创设情境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理解文章的困难。

但是阅读课上太多的“情境”会冲淡课堂的主题,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

3、图示表格法

与“情境法”比较,“图示表格法”也具有直观性,它更给学生留下了独立思考、训练思维的空间。

还以《春》为例,我参考了教参要求学生边听录音边完成下图以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勿庸置疑,这个图示既直观地呈现出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又与课文内容水融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的联想——《春》像花一样美好。

与图示法并称的是表格法。在阅读记叙类文章时,可以指导学生按时间变化、地点转移列表格了解情节的发展,把握人物的性格,并理解文章的主题。此外,表格法还常用来进行不同事物和知识点之间的比较。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列表比较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异同。

4、质疑研究法

“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认真预习后,大多数学生能发现一些问题,而其中有不少是合理的有价值的。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研究,不但能解决一些问题,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预习时认真思考培养发现能力,还可以营造平等融洽、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

平时,我经常用这种方法教学文言文词句,往往比串讲的效果好得多。有一次听一位同事教学《荔枝蜜》,初读后学生开始质疑:“文章开篇写蜜蜂,是否离课题太远?”一男生接着问:“如果把标题改为‘蜜蜂赞’好不好?”“揭示主旨的是第18段还是19段?”……问题一个接一个,师生一起十分投入地进行研究。评课时,大家都认为这种教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反映了执教者先进的教学理念。

5、讨论互补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学生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讨论互补法”可以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我经常用这种方法突破课堂重难点。

《桃花源记》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是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供学生讨论:①陶渊明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世外桃源”?②联系东晋的社会现实想一想,陶渊明为何要描绘它?”③“世外桃源”是否真的存在?这反映了作者什么心态?

前两个问题很快有了正确答案,第三个问题有一定难度,经过教师引导和讨论补充,学生终于理解了象陶渊明这样的封建社会正直文人不满现实却又无力改变只能借诗文以达情的无奈。通过这几个问题的讨论,绝大多数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讨论争辩获得的知识比由教师讲授获得的知识更准确更深刻。长期坚持运用这种教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正是通过以上教法的灵活选用改变了“一言堂”的旧模式,营造了平等、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上一篇:小学语文中听说教学 下一篇:浅谈高中英语教学的循序渐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