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文本细读

时间:2022-07-29 06:58:17

参加“文本细读目标与策略研究”课题之后,我多次翻阅文本细读专刊,阅读名家名师的文章,多次思考与文本细读相关的问题,随着对文本细读的了解,越发感觉到自己内心的虚空和恐慌。

这让我自然地会想起自己以前所做的一些课题来,比如自主学习,比如课外阅读。这些课题的研究,对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它要求更多的则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只要教师能引领学生去实践,教师自己只要注意材料的收集和资料的总结便可以做到一定的程度。而文本细读则不行,它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没有一定的文学底子,没有一定的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要想进行深入细读并撰写一篇较高质量的细读文章,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如果说实验到一定的时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撰写有关文本细读的文章,其难度更是可想而知。即便是要等学生具备这样的细读能力,那也绝非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而有效的训练方能修成正果呀。而学生一块的成果能否得以有效呈现还真是个问题。

尽管内心疑虑重重,可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自从开展这一课题研究以来,正确使用教材的意识被唤醒,淡化课堂结构的教学理念得以改变,对文本细读研究也渐渐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通过文本细读课研活动的全面展开,努力架起细读与阅读的桥梁,以阅读带细读,继续营造良好的书香校园氛围,初步构建浓厚的文本细读的研讨框架。

第一阶段的文本细读研究实践,对我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更是一次幸福的历练。同时,对自己肚子里的那点货已然不放心了。应该说,文本细读对所有的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功底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也就是说,没有阅读做基础的细读,其过程肯定是痛苦的,其呈现出来的东西也肯定是浅层次的。所以,加大自己的阅读量,拓宽阅读的层面,是每个课研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相对枯燥而又严谨的文本细读,轻松而又快乐的兴趣阅读总要来得更为容易接受些。而且,没有广泛大量的兴趣阅读,就很难将文本细读落到实处。因此,广泛阅读是文本细读的根,是基础,只有在不断阅读中才能培养我们敏锐的眼光,才能提升我们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让我们的课堂游刃有余。

二、通过文本细读课研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试图培养具有文化特质的学生,力争做一个有文化特质的语文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一新的理念强调致力于促进吸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我们也知道,我们的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它的文化底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比如,《慈母情深》这篇文章,让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慈母的形象。但是,如果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我们会发现,文中的母亲形象,其实是中国传统形象的母亲代表。她的出现是有她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根基的。她的身上有着很传统的中华母亲诸多特质:勤劳朴实,善良厚道,吃苦不言苦,坚忍不拔,却又爱子情深。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去渗透这种思想,这种理念,我想,在经过长时间的这样熏陶后,这种文化特质一定会我们的孩子身上有所体现。只是,这绝非一日之功。

当然,在现代文化中,也不乏这样的经典之作。比如,有一首歌的歌词这样写道:“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才寂寞。”一般人第一次听到这句歌词,也许只会报以淡淡的一笑:这句歌词真有意思。但是你若要深入去想,你就会惊讶地发现,这句歌词其实挺值得玩味的,它到底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心绪呢?见过许多描写思念的诗句,却从未听过这样表达的。寂寞之时想起所爱之人,这是很合乎常理的。歌词作者却偏说是因为想你才更寂寞。试问,这倒是一种怎样的寂寞呀!于是乎,我们的眼前很可能就会很自然地幻化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漆漆的暗夜,一所空荡的大房间,屋子里弥漫的是一首忧伤的音乐,一个落寞的女人,倦倦地斜倚在偌大的窗前,她的眼神似乎空洞而又迷离,她的心绪似乎迷乱却又很偏执,也许就因了一些不相干的事,不经意间,她就想起了那个曾经的他。于是乎,一种空前绝后的落寞、孤独、愁苦一并袭上她的心头,包围并淹没了她,乃至房间乃至所有有形和无形的空间。此时的我们只能这样设想:如若没有那样一段刻骨铭心的爱,如若没有那样一段痛彻心扉的情,有怎会有这样的一种情结?所以,我认为,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感觉,它更会是一种情绪,一种认同。只要你够敏感够敏锐。同时,我也觉得,文化特质它也不一定都只是无形的意识形态,有时候,它也会是一种有形的物质存在。

像我们熟悉的作家、艺术家、各类学者,他们也许在长相上并不属于那种玉树临风型的帅哥,可是他们的谈吐,乃至他们的举止,却很是分明让我感受到一种文化人所特有的气质与修养。我想,这不正是一种文化特质在长期的积淀中,在他们身上的有形表现吗?所以我想说,只要我们坚持走在文本细读的大道上,加大自我阅读的力度,力图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我相信,天道酬勤,我们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

上一篇:我的音乐教学“三部曲” 下一篇:2”'> 合作学习英语,实现“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