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的艺术

时间:2022-08-25 09:03:24

浅谈数学课堂教师提问的艺术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科学性要求较高的学科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但这并不是说,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随心所欲”。数学老师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组织、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其中,提问就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式。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一、 提问的基本要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与教师问两个方面。学生“疑而能问”,教师只需“解惑”。但对于“读书无疑者”,则“须教有疑”。但是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该问什么、如何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经常在课堂上听到教师问“对不对呀”“是不是”等等这样过于简单的问题。不该设问处却设了问,且提问又不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学生无须思考,也无法思考,只能机械地作出应答。那么怎样讲求提问的艺术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在把握了问什么、问谁、怎样问三者的基本要求之后,教师要注意结合所教学科和学生进行具体实践,使教师的“问”有助于学生的“学”,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二、提问的方式方法

(一)开门见山

所谓开门见山的问法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常用这种问法。如在数学课中,教师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都属于开门见山的问。

(二)创设情景

创设情景的问法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容易捕捉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心理,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三)穷追不舍

穷追不舍的问法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通过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抓住本质。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给学生一顿思维的套餐,在师生之间产生共鸣。而采用逆向思维发散式提问,又能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思维深广度的训练,培养创造性精神。

(四)层次分明

层次分明的问法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

三、课堂提问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问题不宜过大、太宽泛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但不宜过大、过于宽泛。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宝贵的学习时间就白白浪费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二)问题要有需要性

作为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这种问题有价值吗?这种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斗志”吗?学生获取知识还需要“努力”吗?学生的思维能得到锻炼吗?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三)问题要有创造性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四)问题要有激发性

孔子曰:“疑虑,思之始,学之始。”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设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以教师的“问”激出学生的“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追求设问的艺术,深化课堂教学的育人功效,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教无定法,教要有法,同样,“问”无定法,“问”要有法,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设问,成功的设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把握数学课堂设问的艺术,是教师展现课堂教学艺术的画龙点睛之笔。数学课堂的设问要和课堂具体环节的目的、时机、作用相结合,讲究设问方式的科学性。

(作者单位:鹿邑县老君台中学)

上一篇: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世界 下一篇:努力打造生态型产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