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模式质量的选择

时间:2022-08-25 07:55:01

生存模式质量的选择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普遍存在缺乏创新的动力,甚至不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因而失去了许多技术进步的机会。

因为有同行企业的抵抗和反垄断规则的存在,所以一国市场中很难由一个企业轻易地获得市场垄断地位,但一国市场确实存在由外商企业掌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跨国公司用已有的技术手段在东道国建立起了产业制造加工体系。在此基础上,为了获得东道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和超额收益,跨国公司适度地将先进技术投放到东道国,同时加强对技术的控制力。跨国公司除了在母国进行技术研发之外,同时在东道国设置独资的研发机构,招聘当地知识素质高、工资费用低的技术人员进行研发工作。或者兼并当地的研发机构为己所用。跨国公司通过本国研发和国外研发的成果,强化自己的全球技术基础和在东道国的相对技术优势。据有关资料反映,当今世界80%的新技术新工艺、62%的技术转让由跨国公司垄断,有46%的跨国公司有意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采取各种方式增强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建立战略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如果跨国公司希望东道国产业具有依附效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技术垄断基础上的技术壁垒。跨国公司可以利用认证制度、技术标准、专利、诀窍等方式来遏制东道国企业,或者通过合作、兼并等方式来控制东道国的研发机构,降低对其具有竞争性的研发能力,进而造成东道国对外资技术的依赖。由于东道国企业难以在合资合作中真正形成自己的创新及研发能力,所以,在壁垒前束手无策,只能跟在后面走。

跨国公司将处于价值链低端但又比较现代的产业给了发展中的东道国,同时又垄断了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强化技术控制,维持高进入壁垒,使本土企业成了跨国公司技术上的依附者和“打工仔”。这样,就奠定了跨国公司战略性超额收益的基础。发达跨国公司对历史上欠发达区域的投资战略大体如此。对发展中东道国“低附加值产业加高技术壁垒”的模式,就是跨国公司全球性的高质量生存模式。相对应,发展中的东道国企业则处于打工式依附性的低质量生存模式。

发展中东道国的企业并不满意低质量生存模式。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在合资过程中消化吸收,积极创新,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也有相当多的企业过分相信依赖外资就能获得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外资技术面前失去创新的信心,甚至不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失去了许多技术进步的机会。在许多企业的发展行为中,经常看到“越依赖能力越弱、能力越弱越依赖”的恶性循环。日本是后起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典型。想想日本对待外资技术的态度和做法,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

中国一些支柱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这并不可怕,因为这是发展的过程。可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缺乏产生核心技术、积极赶超的理念与机制。没有合理的理念与机制,也可能有增长,但不会有优势。例如,过分地重视生产,轻视研发。这种短视理念长期主导政府行为,导致中国的国有企业生产能力强,但研发能力弱。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2005中国企业发展报告》反映,国际经验是研发费用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低于1%,企业难以生存;达到2%,企业可以维持生存;达到5%以上,企业才会有竞争力。2005中国企业500强统计中,上报了2004年研发数据的373家企业,平均研发投入2.47亿元,仅占373家企业总销售收入的1.05%。其中,只有28.4%、106家企业超过了2%的水平。在2004年中国制造业中最大的500家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为1.90亿元,占这些企业总销售收入的1.88%。这些比例表明,即使是中国最大企业的群体,其研发投入水平多数也没有达到维持企业生存的水平。如果照这样生存,恐怕连消化国外技术的能力也保持不住,更谈不上创造技术优势。所以必须将研究开发和培训作为战略基础来考虑,引导企业的发展。这样做,企业至少能避免落入低质量生存模式。久而久之,中国企业也能进入自己的高质量生存模式。

上一篇:放倒富人 第10期 下一篇:CSR:中国寻找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