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视角下“李约瑟之谜”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25 04:07:57

非主流视角下“李约瑟之谜”的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刘丽(1990-),女,汉,山东莱芜人,经济学硕士,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

摘 要:李约瑟之谜自提出之后,许多中外学者都试图做出解答,其中代表性的主流观点有:中央集权说、产权制度说、技术进步说、思维方式说、资源―经济约束说等等。基于新的研究视角下,非主流的观点主要从社会历史变迁角度、货币价格分配效应、技术抵制、战争等角度展开。

关键词:李约瑟之谜;货币价格分配效应;技术抵制;非主流视角

一、李约瑟之谜的提出与表述

李约瑟(1900-1995)是英国生物学家和科学史家,他在1938年受几个中国留学生的影响,开始关注中国科技。

作为尊重事实的科学家,李约瑟明确界定了中国领先世界的时期和性质。在《传统中国的科学》一书的引言中,他对自己的千古之问作如下表述:第一,“为何现代科学,即伽利略时代的‘新的,或者说实验性的’哲学只兴起于欧洲文化,却不见于中国或印度文化呢?”第二,“为何在科学革命前的大约14个世纪中,中国文明在发现自然,并将自然知识造福于人类方面比西方有成效得多?”。李约瑟将中国的领先时期界定为公元2世纪到15世纪期间,并指出中国领先的内容为自然知识。他所指的自然知识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实用技术,而不是科学理论和方法。

文贯中认为探索李约瑟之谜,无法回避四个子问题。第一,为何中国在公元2世纪之前并未领先世界;第二,为何在其后的14个世纪期间中国仅在实用技术方面走到了世界的前列;第三,为何从16世纪起,中国即使在实用技术方面也再度落后;第四,为什么现代科学,即实验性的哲学,只产生于欧洲文化之中。

林毅夫将李约瑟之谜归纳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两难问题:中国为什么在历史上一直远远领先于其他西方;为什么中国现在不再领先于外部世界。

二、传统观点与非主流视角的提出

传统视角下,对李约瑟之谜的研究综述总结的比较全面的是姚洋。姚洋把对李约瑟之谜的解释分成了五类:第一类是中央集权说,Diamond(1999)认为,海岸线犬牙交错有利于形成众多竞争的小国,而中国的海岸线平滑有利于形成大一统的帝国。Diamond将中国的落伍归咎于大一统的国家体制。第二类是产权制度说,黄仁宇(1997)援引诺斯等人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原因在于财产所有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不顾“内在的公平”,只顾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从而扼杀了社会的商业动机。第三类是Diamond所说的“英雄理论”,技术创新是少数“英雄”的活动。林毅夫(1995)也持有这种观点,中国在历史上的领先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比较简单,可以靠经验积累完成,但是现代技术不是靠经验而是靠科学实验,人口多未必占有技术创新上的优势。第四类是思维方式说,李约瑟本人就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现代科学,是因为中国人重实用而轻分析。第五类是资源―经济约束说,Elvin的高水平陷阱假说认为,人口众多的压力促使中国全力发展农业技术,但是农业技术改进所带来的收益完全为新一轮的人口增长所吞噬,如此反复,中国在较高的农业水平上维持了巨大的人口,但中国工业的发展却受到了有限资源的制约。

姚洋的分类很好地把握了各种解释的精神实质,对我们分析问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近几年来,一些学者跳出了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考虑视角,对李约瑟之谜有了进一步探索,得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将它定义为非主流视角。虽然单看每一个角度都过于单一,但是通过分析,这些因素都大大影响着我们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也清楚的解释了中国发展为什么在晚清停滞下来、为什么在16世纪以后不再领先于世界。这些认识主要从社会历史变迁视角、货币价格分配效应视角、技术抵制视角、战争视角来展开的。

三、关于非主流视角下李约瑟之谜解释的研究

(一)社会历史变迁视角

学者韦森从历史变迁的视角下分析,为什么晚晴帝国发展停滞下来。方便理解,需要解释一下马尔萨斯陷阱、斯密动力和布罗代尔钟罩的含义。

马尔萨斯陷阱,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一国的人口增长往往要受到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制约,他曾预计一国的人口会不断地超过食物的供给。

斯密动力,这个词所内含的中文涵义是“斯密式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为了论述的方便,简单称为“斯密动力”。按照亚当斯密的见解,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动力有赖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扩大会加速和深化劳动分工,这种劳动分工和市场扩展的相互促进,就构成了任何社会经济成长的“斯密动力”。

布罗代尔钟罩,是秘鲁经济学家狄索托在《资本之谜》中所提出的一个概念。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不断自我生长和自发扩展的人类合作秩序。这一合作与扩展秩序常常被一些未知的社会因素和机制所制约,致使这一扩展秩序不能自我扩张而占据整个社会,因而历史上的市场经济就好像被困在一种“钟罩”内。狄索托把这种社会安排称作“布罗代尔钟罩”。

自中世纪以来,西欧一些国家在制度变迁过程中蕴发了分工深化和市场扩展的过程,并导致了后来的科技革命,而制度变迁、以市场分工深化和扩展为主要特征的斯密动力与科技革命的相互作用,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而此时清代中国却呈现出了一幅场景。由于清代中国在制度演化方面没有根本性的变革,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市场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促进分工深化的财产法律制度以及支撑财产法律制度的民主政治未能形成,市场扩展、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也没有起色,所以科技革命也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简言之,中国经济和社会在近代可以说只有增长而没有发展。

(二)货币价格分配效应视角

学者蒋银鸽研究明末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导致通货膨胀,虽然经济繁荣,却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到了明末,银贵物贱变为银贱物贵,市场逐渐萧条。与之同时,全国市场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以长江三角洲为核心的东部发达地带,中西部较为落后地带。因此,价格的分配效应造成了东部更加发达,边缘地区赤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无法转嫁,而导致了社会的动荡,不利于经济继续发展。

上一篇:甲骨文异字同形的原因与辨识 下一篇:中国画线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