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刃于主流与非主流之间

时间:2022-10-19 06:00:24

陈业说,收藏古老的物件,其实是对未来的一种探索……

陈业是那种不断会给你制造惊奇的人。在潘家园古玩城最大的一家古玩中心“观复”里等待他的时候,面前是一张纹理朴拙的木桌,雅致的茶杯堪可把玩。收藏佛像近20年,在两所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史,已有两本著作出版,这些关于他的信息在我头脑中会聚成的形象是一个多少有些“恂恂儒雅”,念叨着“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夫子,一个秉承文化守成主义的传统保存者。然而,穿着花格衬衫和短裤的陈业风风火火地走来,并以他特有的超快语速滔滔不绝地颠覆着我贫乏的想象和社会规定给他的身份认同。

坦然的艺术品商人

陈业最喜欢用的几个词是“游戏规则”、“话语权”和“悖论”。这使他听上去像一个知识分子。但是他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却是“艺术品商人”。他没有知识分子的犬儒,躲在理论的象牙塔中窥视着现状生活的不满,指手画脚。陈业没有那套唧唧歪歪,他似乎对现实看得很透彻,而且从不遮遮掩掩,欲说还休,当问及他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全盘西化的看法时,他用一句话就让自己脱身而出:“保持差距是贵族的事情,保存传统是社会的责任。”在陈业的眼中,中国的艺术品交易行业已经、只能、也应该遵循西方的规则,“因为这是一个游戏,当你进入的时候,你就必须遵守既成的游戏规则。西方在艺术品行业掌握了话语权,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中国传统的一套艺术品流通方式已经消失,你能看到过去的那种字画店吗?看不到。所以按照西方的一套既定的规则进行全世界的艺术品流通,这是种必然。”而在他看来,这种艺术品市场中的全球化趋势不仅是无奈的,也是正当的,因为“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而在艺术品的世界里,他相信最好的态度就是“美人之美,而不是各美其美”。

就像这样,陈业总是有意识地把自己从主流当中择出来。在拍照的时候,摄影师必须不断地提醒他把头摆正一点,他笑着说:“我总是歪的,同我的态度一样。”一边拍照一边不断地讲话,他上课的时候也是这样,“我的学生们很喜欢,他们觉得和别人的课不一样。”

我问陈业,他如何界定自己的处世姿态,在否定了“挑衅性”和“非主流”这两个答案之后,我们在“坦然”这个词上达成了一致。他当然并非主流,但称之为“非主流”又有矫情之嫌,他的姿态毋宁说是一种坦然,在面对并不完美的自己和现实世界时从不文过饰非,轻松地游刃于主流与非主流之间。

目光投向未知

在谈到收藏家和艺术品商人这双重身份时,陈业更喜欢用的词是“暧昧”和“尴尬”――“你不能把一流的东西留给自己,把二流的卖给顾客,这样你就不是一个好商人,反之,你就不是一个好的收藏家。人是会变的,当你收藏的东西身价倍增之后,你可能会把它卖出去,这样收藏就变成了投机。”但是陈业似乎已经找到了摆脱这种尴尬身份的办法:“你可以收藏一种东西,卖另一种东西。比如收藏抽象的,卖具象的;收藏大家都不感兴趣的,卖热门的。另一方面,一个人收藏的兴趣会随着时间转移,我们必须诚实面对。”他的选择是收藏非主流的,经营主流的,把尴尬变成了游刃有余。

陈业收藏佛像,已经20多年了。第一件藏品是宋元时期的藏传佛像,到现在,藏品已有100多件,有汉传的,藏传的,甚至有玛祖像和人类祖先崇拜的艺术品。收藏对他来说的意义,可能与别人不同,在他的收藏背后隐藏着更深的情结:“在现代社会里,人类的财富只有转化为文化形式,才能获得永存。”不仅是癖好,玩赏,收藏已经上升为一种思考。

如他所说,收藏的兴趣会转移,他从最初收藏古钱币,到后来收藏佛像,现在陈业还收藏珠子。他把一串串珠子从袋子里拣出来,嘴里念叨着:“这条是猛犸象的象牙的,这条是天珠,这条是……”

陈业不会用互联网,不会发短信,甚至固执地不用电脑,不出国。这些对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对他来说却是那么顺理成章。因为他在收藏品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如此一致―不循规蹈矩,突兀,不驯,出人意表。因为他“着迷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他说他的生活中有很多更值得关注的东西,对他来说,艺术品已经足矣。

上一篇:刘岩 敢想敢做 下一篇:秋日的车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