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异字同形的原因与辨识

时间:2022-10-01 07:12:55

摘 要:异字同形现象造成了甲骨文字形的分化和混同,也给人们阅读使用甲骨卜辞带来很大障碍。这种现象可以归为字体演变、字形简省、书写方向的改变、形体的讹混和形借五类,其分辨可以从卜辞文例推勘、区别性特征比较等多个角度进行。

关键词:异字同形;区别特征;卜辞释读

甲骨文字作为早期原始文字具有构件不定、方向不定、合文普遍、异字同形等特点。其中异字同形反映了早期汉字系统中形与义的矛盾,会影响到对甲骨卜辞的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甲骨文中同形字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异字同形的形成原因,探究同形字的辨识方法。

一、异字同形原因分析

文字是不断演变的,尤其是任意性较强的甲骨文字,因而一个字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写法,产生不同的字形,这就加大了整个文字体系中异字同形的机率。不同文字有不同的写法,不同的时期却选择了相同的字形,再加之书写者习惯的差异,异字同形现象便产生了。

一是字体演变。这种字体演变是指文字或因自身的变化、或因外在势力对字形的不同选择使其在时间轴上具有不同的字形,这些字形在后世研究中会与其他字产生混同。“月”、“夕”二字便是如此。例如:

辛卯卜,贞:今 (夕)王入商。(英716)

辛酉卜,今二 (月)雨七日戊辰雨。(甲12509)

在早期甲骨文中,大多是以 为“月”,以 为“夕”;晚期则相反,以 为“月”,以 为“夕”。这是因为古人最初以半圆代表月亮,写作 ,而“夕”代表月亮初显时的黄昏于是写作 ;后来因为月亮的发光性要加以区别特征与他物区别,于是写作 ,则“夕”又将指事符号 去掉,写作 。

二是字形简省。有些字在造字之初并不相同,后因字形简化变得相似。例如“比”与“从”,一个从“匕”,一个从“人”,两字具有相当的区别特征,但在后来书写中弯曲笔画的简化变直使这种区别特征模糊化,“比”、“从”二字也就出现了同形。例如:

惟小臣 令呼 (比)王受佑。(甲27888)

有 (从)雨。(甲12676)

贞:勿惟侯豹 (比)。(甲10080)

三是形体的讹混。文字简化本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一些仓促无据、随意偶然的减省造成的是文字讹混,反而不利于文字辨识。例如偶然情况下的“使”和“中”。“使”字在甲骨文中常写作 或 ,但有时也减省偏旁 写作 或 ,当简写作 时就与原本写作 的“中”字字形相同。

庚申卜,王侯其立朕 (使)人。(甲1022甲)

其侑 (中)宗祖乙有羌。(甲26933)

四是书写方向的改变。甲骨文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文字书写的方向不定,倒书与反书盛行。倒书改变了文字的方向,使其上下左右颠倒,横写竖写并存,这种变化不是偶然随意的,它是文字形体方向书写固定下来后又出现的特例。这些特例加大了异字同形的机率。例如原本竖写的 (臣),横写成 ,则与“目” 同形。又如前文提到的“反从为比”,若再将“比”反写,其字就与“从”无异。

贞:煳庞 (从)雨。(甲1137)

贞:惟侯 (比),二告。(甲3010正)

其侯 (比)专。(甲20065)

五是形借。形借不论原字的音义,只用原字的字形,是在不产生新造字形的基础上创造新字。这也是早期文字中一个重要的造字法。

除以上五点外,不同的造字原理(会意或形声)、异体字的大量存在、书写者的用字习惯都有可能造成甲骨文的异字同形现象。

二、异字同形辨识方法

一旦出现异字同形,如何辨识文字,确定其类属显得尤为重要。卜辞文例推勘、区别性特征比较是辨识同形字的重要方法。

首先要释读卜辞,按文意推断。例如:“戊申卜,今日奏舞有 雨。(甲12828)”这条卜辞是记录在奏舞之后天气的变化,询问是否有雨,再联系“比”、“从”二字,“比”表示和、同,“从”表示跟随,继而能够确定卜辞中的 当是“从”字。在卜辞文例推勘中除释读文意外还可以根据词性、卜辞位置来分析。例如“中”字常作形容词以“中宗”、“中商”、“仲子”、“中母”等词组出现;“使”常作动词,表示指使、派遣;“史”则用作名词,记录人名或官职。由于词性不同,它们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也会有差异,因而可以根据词性、句子成分反推文字。一条完整的卜辞,可分为叙辞、命辞、占辞、验词四部分,“子”和“巳”虽字形相同,却可以从位置上加以区分。“巳”是用于记录时间的地支,记录占卜时间,多位于卜辞中位于叙辞的位置,例如:“乙 (巳)卜, 侑于宋(甲19921)”。“子”则属于占卜的内容,位于命辞的位置,常以“有子”、“子某”、“多子”、“上子”的词组出现,例如:“癸未卜, 贞:妇n有 (子)(甲13931)”。

其次是分析文字的区别特征。例如“比”字人手的上折和下肢的后曲特征是“从”字所不具备的,可以依此而分辨。甲骨文中“犬”与“豕”字形也较为接近,“犬”写作 ,“豕”写作 ,其区别特征就在于 尾部弯曲上翘,突出弯曲的长尾; 尾部下垂,强调的是其粗身、鼓腹。“火”、“山”字形也颇为相同,“火”写作 或 ,“山”写作 ,但是能够看出“火”字之形要比“山”形圆滑,宛若火苗攒动,“山”字却像三座山峰一般棱角分明。并且“火”有时也写作 ,例如:

…卯卜, 不延(甲30774)

…卜,其告 自毓祖丁,吉(甲27317)

在这两条卜辞中,“火”字带一些小点,似乎象征着火焰中微小的火星,而“山”字并不具备这一区别特征。

甲骨文异字同形现象是早期汉字的特征之一,却是文字系统落后欠缺的表现。它与文字的发展规律相背,使文字出现模糊、分歧和混淆。对于甲骨文异字同形现象的分析,需要明确其形成原因,寻找其辨识方法,从而能清楚地认识甲骨文字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赵璐.试析甲骨文中的异字同形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01.

[2] 陈炜湛.甲骨文论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6.

[3] 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辞类纂[M].中华书局,1989.1.

[4] 刘钊.古文字构形学[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1.

上一篇:论苏童小说《离婚指南》的狂欢化色彩 下一篇:非主流视角下“李约瑟之谜”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