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作业“低幼化”现象及对策

时间:2022-08-25 03:59:48

小学美术课堂作业“低幼化”现象及对策

小学美术教学中,高年级屡屡出现一种“低幼化”的作业现象,这种作业的造型表现、构图意识、色彩运用都远远低于学生本应达到的心智和能力水平。

一、小学高年级美术课堂作业低幼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低幼化”是从精神分析学借用的概念,主要指人们自动降低智力水平的趋向。在美术课堂上常常出现“概念化”“简笔化”“程式化”的大大低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应当达到的智力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美术作品,笔者将其称为“低幼化”。所谓“低幼化”,就是不论主题怎么变化,学生画出来的画面总是差不多的形式,具体表现为:构图上最常见的就是没有前后空间的平面构图;在造型上反复出现程式化的绘画形象;在色彩上既少有写实的表现,又缺乏大胆的夸张;在绘画想象上也出现了如“海底世界”“未来城市”“太空旅行”“侏罗纪恐龙”等相对集中的几个“低幼化主题”。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美术课堂作业中经常出现“低幼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简笔画式的单一模仿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孩子年龄越小,绘画的造型越概括。因此,低、幼阶段的美术教学大多是建立在几何图形拼接的简笔画的基础之上的。当然,这一教学内容总体上是符合这一阶段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的。但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也应该随着符号涂鸦期、表象符号期、主观感觉表现期发展到视觉写实期。如何在美术教学上促进学生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忽视主体的感受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发觉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闻到的等远非几个几何图形能够全部表达的,但是他们的构图、造型、用色等艺术表达能力还跟不上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的作业不能较好地表达其所知所想。这时他们往往会遇到来自两方面的否定性评价:一是来自外界,例如教师、家长;二是来自自我,认为自己没有天赋,进而产生畏难情绪。两种否定相互影响,结果就是学生不相信自己的感官,不在乎自己的感受,用简单易行的“概念画”来完成有不同要求的美术课堂作业。

3.缺乏人文艺术的社会熏陶

“低幼化”作品的出现还和整个社会的艺术水平有关。现在的学生身处“读图时代”,他们的课余时间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来看漫画书、动画片和玩网络游戏的。而这些信息载体的质量参差不齐,虽然其中不乏艺术价值颇高的精品,但由于市场化的影响,大量粗制滥造的“低幼化”作品混迹其中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再者家长的艺术鉴赏能力有高有低,能认识到“低幼化”的害处的恐怕只有极少数。

二、小学高年级美术课堂作业“低幼化”的解决策略

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差异出发,了解美术教学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之尽可能符合学生实际,让其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特长,适应个体差异,使之各显其能、各尽其才。笔者尽可能通过完善美术课堂的教学来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1.凸显学生个性和感受的作业设计

学生对熟悉的事物,说起来都是绘声绘色的,但在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表现时,却很容易把形象简单化、概念化。因此,教师在平时辅导学生作业时,要紧密结合作业主题,布置学生课前先搜集文字及图片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赏析,让学生对绘画内容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关注自己生活中的事和物,降低了作业的难度,其作业就显得生动、真实。

2.适时、适当的教师示范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示范,但示范得不适当、不适时也是学生“低幼化”作业形成的原因之一。课堂上教师的示范可以有这几种形式:一是在一些比较注重美术技法和技巧的课程中,更多地运用教师范画,特别对于学生作业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边示范边讲解要点。二是在学生开始做作业前,请几位学生尝试绘画,以便教师对学生现有思维及技能状态的掌握,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修改,在“找茬”的过程中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是对于一些更加注重创意的课程,教师不要示范得太多,可以给学生提供素材,供学生选择组织画面,或者只示范局部,让学生自由添画,而要把精力放在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多创造。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学生作业“低幼化”。

3.重视学生的直觉,加强造型训练

学生一般依靠直觉把握物象基本特征,他们对观察物象时接受视觉刺激后得到的直接的、原初的东西加以选择和强调,从而表现出对象的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增强了,所表现的物象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接近真实。他们对形的表现由简单到复杂,这是他们认识发展的自然过程。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通过直观感受、认识,提高美术表达能力,把学生从概念化、几何抽象化的表现中解放出来,这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学生具有极大的潜力,只要解放他们,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像大师那样作画。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绘画水平就会迅速得到提高。教师除了教学生知识、技法外,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多方面地了解和认识美术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遵循他们的学习规律,让他们远离那种毫无趣味的“低幼化”美术作品,让那种“怪圈”现象远离美术课堂。

上一篇:分析与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 下一篇:设疑置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