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企业的“非钢”战略

时间:2022-08-25 03:21:43

钢铁企业的“非钢”战略

发展“非钢产业”的背后,是中国钢铁业大而不强的艰难困境。

“2斤钢材不抵4两猪肉”―武汉钢铁集团(下称武钢)总经理邓崎琳的一句话成了今年两会最热的话题之一。钢铁行业步入微利时代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是面对行业“寒冬”,众多钢铁企业又该如何自处?

3月以来,有关钢铁企业大力拓展“非钢”业务的消息不绝于耳,先有武钢养猪种菜,后又传出广州钢铁集团卖腊肠、矿泉水的消息。有人质疑,钢铁企业这样的做法未免有“不务正业”之嫌,然而发展“非钢产业”的背后,是中国钢铁业大而不强的艰难困境。

2月中旬,全球三大矿山巨头陆续公布了2011年业绩报告,与往年一样,他们再次赚得盆满钵满。与上游矿企的无限风光比起来,位于产业链下游的钢铁企业普遍陷入微利泥潭。

过去一年,我国77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75.3亿元,而销售利润率仅为2.4%,尚不足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除了有钢铁产业链上的“贫富分化”持续压榨钢铁企业利润空间之外,由于产能过剩而造成的钢铁产业供需矛盾,也令整个钢铁行业陷入微利运行的尴尬。

在2011年年底的一次钢铁行业论坛上,一位河南民营钢企老总诉苦道:“作为一家钢铁企业,如果生产亏1个亿,不生产全部停掉就得亏2个亿。”面对这样的开工悖论,钢铁企业只好纷纷转向“非钢业务”用以支撑盈利。因此,当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武钢,一位武汉大学教授在微博中这样表示,在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钢铁企业多元化经营无可厚非。

然而无论钢铁企业的“非钢版图”如何壮大,却始终是权宜之计。

面对钢铁产业的发展窘境,两会期间,企业代表纷纷献言。其中,德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丁立国认为,共生模式是钢铁企业的过冬良策,企业应与上下游供应链建立长久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将生产模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与此同时,太原钢铁集团董事长李晓波也提出建议:“钢铁行业应当坚持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着力向上、下游产业链拓展。”

在目前矿价虚高、钢价疲软的局面下,没人能够预料,这个冬天会持续多久。钢铁行业的市场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角逐,只有调整产业机构、促进转型升级,立足于强势的产业链,真正实现由大变强,才有可能扭转钢铁企业微利运行的困局。

钢铁企业领导者眼中的非钢产业

“十二五”期间,武钢将规划投资300多亿元发展相关产业,涉及海外资源开发、钢材深加工、国际贸易、高新技术、煤化工业、物流产业、后勤服务等,这将是武钢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 邓崎琳

钢企发展非钢产业实属迫不得已,2011年,宝钢五成利润来自非钢业务,虽收入远不及钢铁主业,但是利润贡献较高。

―宝钢集团董事长 徐乐江

在装备实现了大型化、自动化后,人员多、劳动生产率低下已成为钢企发展的新障碍。河北钢铁若不裁员、降薪,就要把发展非钢产业提升到与钢铁主业比肩的位置。

―河北钢铁集团董事长 王义芳

上一篇:麦蚕 第3期 下一篇:文青王微的家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