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

时间:2022-08-25 02:53:12

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及教学对策

农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严重的趋势,后进生所占的比例较大,特别在八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状况直接影响着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那么,造成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严重分化?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造成分化的原因

1.环境变化和课程增加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生转移

农村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个学习环境包括老师的变更、学生竞争力的增强、教学手段的变化、课程设置的增加,甚至还包括生活和生理变化等诸多因素。数学老师的调换会使一些学生不适应,因此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生转移;学生上了初中以后,同学之间的竞争力自然就增加了,有些同学会感到自卑,导致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初中阶段课程设置比小学阶段多,使一些学生应接不暇,有些学生对新设置的课程易产生兴趣,而对数学却容易放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习成绩与学习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数学兴趣比较淡薄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也较差。

2.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

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定,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3.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

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其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增强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适应性。

二、减少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小故事:一天,小东去小林家玩,当时小林正在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习题,小东一看就告诉小林哪道题做错了。小林非常惊讶,问小东有什么“秘诀”。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这种秘诀?”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学生饶有兴趣地上完了这节课,且效果非常好。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二,体验成功的愉悦。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认识倾向的。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会产生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争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教会学生学习。

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代数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3.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感情,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取得“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上一篇:辛弃疾宦游词“泪”初探 下一篇: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