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物实验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时间:2022-08-25 02:02:24

以生物实验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生物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意在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可是,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学生受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影响,养成了思维的惰性:不爱思考,不善研究和发现,对知识盲目地接受,缺乏探究和创新意识。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真正地让学生学会学习呢?

在几年的实践摸索中,笔者发现,生物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途径。尤其是,利用实验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为此,应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注重实验原理的分析,引领学生学会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带有疑问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都较强,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因此,只有学会质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的依赖心理,可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创造者。所以说,学会质疑是学生学会主动学习的前提。那么,如何能让学生“想质疑、会质疑”呢?在教学中,笔者以“对实验原理的分析”为切入点,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和习惯。

在培养之初,我要求学生每遇实验(包括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都要进行两次质疑。一是针对实验步骤的第一次质疑(为什么要这样做?),二是剖析实验原理的第二次质疑(实验的变量是什么?实验是如何控制变量的?检验实验结果的方法是什么?)其实,上述问题是每个生物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都会重点处理的问题。只是,在很多时候,大多数生物教师都采用“教师提问、学生解答”的方式,而我则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为根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就会发现,这样的质疑会促使自己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更容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渐渐地,学生就会爱上质疑、习惯质疑。以后,每做一次实验,都是对学生的质疑意识的一次强化,直至养成质疑的习惯。

随着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质疑习惯的养成,其质疑的范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扩大,对问题的思考也会越来越深入。例如,在做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一实验后,几个学生对该实验为什么选用天竺葵作为实验材料产生了疑问。于是,他们采集了很多种植物分别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利用天竺葵做实验,光照所用时间较短,实验现象明显,效果较好。这让他们意识到,教材中选取的每种实验材料都是有其道理的,至于道理是什么,只有坚持自主探究,才能获知。另外,这次探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学生发现采用三叶草做实验,不但效果较好,而且脱色所用时间较短,可以大大提高实验的效率。

就是这样的质疑,使学生一次次收获着惊喜,不但更深入地理解了知识,更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变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今,大多数学生缺乏创新的意识,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记忆和运用知识。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之所以创新意识淡薄,根本原因是在学习中创新的空间较小、机会较少,他们没有享受到创新的乐趣,致使他们没有兴趣去创新,更不知怎样创新。基于此,在教学中,笔者将课本上的某些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以便拓宽学生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抛开课本上的设计,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并创造条件让他们探索和实践。

例如,在“呼吸作用”一节中,我把“种子在呼吸作用中释放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并让学生自寻材料和器材,放手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自己拟定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操作、现象记录、分析结果,最终自己得出结论。就这样,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设计的方案真是五花八门、精彩频出。在实验的器材上,学生们舍弃了实验室中的瓶瓶罐罐,用上了黑白塑料袋、矿泉水瓶、吸管等简单易得的材料。与课本实验相比,学生设计的实验更加简便易操作,既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解决了“实验室实验”的局限性。在实验的材料上,有的学生用种子、用叶子,有的学生用茎、用根,还有的学生用花。如此广泛的取材让学生知道了原来植物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而不单是课本上所用的种子。另外,通过对不同材料的实验效果的对比,学生也深刻地理解了课本实验选用萌发的种子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相对于按课本要求做实验,学生自己设计和实施实验会更令他们感受创新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促使他们不断地创新和收获。

三、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理解知识方面思维非常敏捷,但成绩却一直不理想。究其根本,这些学生缺少严谨的学习态度,做题马马虎虎,丢三落四。怎样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呢?实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学问,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一点失误就有可能造成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强化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严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笔者对学生规范意识的培养是从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的操作、实验的记录三方面展开的。一是每次实验时,我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为学生示范和讲解重要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反复强调。二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做到“思虑周全、心思细腻”。三是作实验记录时,我要求每人准备一个原始记录本,必须把实验过程中一切实验现象与实验数据记录下来。上述做法与要求,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能够深刻地意识到严谨的态度、规范的操作对于实验的重要意义,进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其对学习的严谨态度。

当然,只有说教和严格的训练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验中,笔者会来到学生之中,细心地观察、细心地捕捉学生的错误体验,引导他们深入地剖析,强化他们的正确感受。例如,在进行“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这一实验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唾液组”(我根据变量将全班同学分成“唾液组”“搅拌组”“切碎组”三个大组)的学生经过有序地操作后,都非常紧张地盯着试管,期待着实验结果的出现。当现象出现时,有两个小组的学生却傻眼了,因为两个试管混淆了,忘了哪一个加的是清水,哪一个加的是唾液。忙了一节课,实验完成了,却得不出结论,以致很多学生急得眼泪都掉了出来。于是,我要求学生追根溯源。在学生认识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时,我予以肯定,然后要求学生重做实验。在这次实验中,学生认真地给每个试管贴上标签并标明情况,最终实验圆满完成,结论顺利得出。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体会到细节的重要、严谨的必要。我想,在以后的实验中,学生一定会加倍注意,从而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充分地利用实验课这个平台,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更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还能通过对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课外小实验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的严密观察,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国际中学)

上一篇:怎样挑选菠萝/选购新鲜荔枝的小窍门/怎样选杏/... 下一篇:树立四种意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