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8-25 01:51:27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引发好奇心、激发想象力、诱导联想力几个方面在教学中对逆向思维的培养作了介绍,与同行们商榷.

【关键词】 思维能力;好奇心;想象力;联想力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概括的间接反映.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静止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激活,使学生充满求知欲.

一、引发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思维

好奇心是思维的驱动力,学生如果处在好奇心的心理状态中,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不断探索. 诱导学生的好奇心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置情境.

1. 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 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设置一问:当x = ,代数式2x2 + 3x3 - x2 - 2x - x2 - 3x3的值是多少?当学生任意说出一个x的值,老师都能很快地答出,学生会感到惊讶,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2. 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 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 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欲望. 如在学习方差的引入时,提问:当两人多次跳远的平均成绩相同时,又该用什么统计量来判断他们的成绩谁好呢?这样的疑问既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也能激活学生的主体体验.

3. 直观演示、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在新知教学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重视直观演示、实验操作,就会使学生感兴趣,能较好地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思维情境. 如在学习三视图引入时,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模型或多媒体展示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几何体,让学生感受到从不同角度看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是不一样的.

二、激发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力是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一项重要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比知识更重要的想象力”对开启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 在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在认识直线时,先让学生认识线段,形成线 段的概念,建立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是有限长的表象;然后把线段的两端向相反方向延长,引导学生用 “直”的表象和延长的动态表象,去想象这条直线穿越空间,没有尽头,帮助学生建立直线没有端点、是无限长的表象,形成直线的概念.

2. 在知识的发展、应用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如:在学习三视图后,可问学生:“主视图是长方形的有 ,三视图相同的几何体有 . ”设置开放性的题目,使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能给出适合自己现实水平的解答,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3. 在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 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 ”当学生解题受阻时,引导学生用图解法寻求解题途径,这是让学生运用再造想象,创造性地探索解法. 如:在解“七年级二班有45人报名参加了文学社或书画社.已知参加文学社的人数比参加书画社的人数多5人,两个社都参加的有20人,问参加书画社的有多少人?”若画出右图,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三、诱导联想力,延续学生的思维

联想是思维的桥梁. 联想是发散式的思维,运用联想可以增强记忆,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牛顿由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

1. 引发类似联想,促进知识的迁移. 旧知往往是学习新知的原型和基础,我们可以抓住契机引发类似联想,促进知识的迁移. 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时,与一元一次方程去类比,学习将事半功倍.

2. 诱导接近联想,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在解决“从2个红球,1个白球中任取两个,同时取到红球的概率是多少?”时,可诱导学生作以下联想.

联想1:可以通过数线段的方法来求总数.

联想2:一次取两个和每次取一个(不放回)情况一样吗?

让学生产生这样的联想,可以把数学中的几个知识点有机的串起来,加深理解,同时也提供了多种解题途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 培养对比联想,训练逆向思维. 有些教材内容本身具有可逆关系,如乘法与除法、整式乘法和分解因式等. 在教学时分析知识的可逆结构,为学生进行对比联想打好基础.

思维的灵活性与可逆联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可逆性,再经过训练,思考问题时,不仅能正向思维,而且会逆向思维. 但必须注意,有的知识逆推后,答案不止一个,有的知识不可以逆推,即不存在可逆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 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乐学、会学、善学. 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2]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0(4).

[3]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中学数学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上一篇:艺术院校思政课与动画艺术专业课联合实践教学... 下一篇:探讨铁路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