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

时间:2022-08-25 01:26:38

玉米主要病害无公害防治

摘 要:本文对玉米主要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以做了详细论述,对大田玉米病害防治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玉米;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1-0025-02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搞好玉米病害无公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1 瘤黑粉病

1.1 症状

危害玉米茎、叶、穗,被害组织畸形肿胀,形成菌瘤,初期外包白色或紫色薄膜,后期变为灰白色,薄膜破裂后,散出大量黑粉。

1.2 发病规律

上一年病株残体上或残留在土壤内的厚垣孢子是下年初侵染的主要菌源。条件适宜时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随风雨落在植株幼嫩组织上,遇水滴后萌发侵入表皮并很快形成菌瘤,即下次侵染菌源。在高温干旱、氮肥施用过多、有机质含量低以及重茬地块上发病重。

1.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使用杂交包衣种子;实行3~5年轮作;适量施用氮肥;抽雄前后及时灌水;田间发病初期及时刈除菌瘤,并带出田外深埋;收获后清除病株残体,深翻整地。未包衣种子播前用种子量0.4 %的20 %粉锈宁乳油拌种。

2 丝黑穗病

2.1 症状

主要危害雌雄穗,症状表现在抽雄后。感病果穗短小,多数苞叶内变成黑粉包;雄穗受害整个花序变为黑粉包或部分小穗雄花变形呈叶片状,内含少量黑粉。病株矮化,少数不能拔节,分蘖增多。

2.2 发病规律

通过土壤、种子带菌传染,系幼苗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遗落在土壤、土粪中的病菌孢子,翌年在适宜的条件下即萌发侵入玉米幼苗,菌丝进入生长点,随植株生长蔓延至雌、雄穗,形成黑粉,散出孢子,完成侵染循环过程。重茬地、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的田块发病重。

2.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杂交良种;播前进行药剂拌种,用种子量0.3 %~0.5 %的12.5 %速保利、50 %甲基托布津、25 %粉锈宁或60 %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深翻土壤,加强肥水管理。

3 大小斑病

3.1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受害叶初期呈水浸状青灰色小斑点。大斑病病斑沿叶脉向两端扩大呈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斑,大小不等,严重时长达10~30 cm,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呈不规则形;小斑病病斑较多,长一般不超过1 cm,宽只限在两个叶脉之间,近椭圆形,边缘赤褐色。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常长出一层黑霉。

3.2 发病规律

附着于病株残体上的分生孢子或潜伏于病残组织的菌丝体为初侵染源,感病植株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再次侵染。病害流行的决定因素是品种和温湿度,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生育期温度(27~30 ℃)条件满足,雨量充沛,则大面积流行,晚播且密度大的发病重。

3.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3年以上轮作;适期早播;加强肥水管理;收获后及时深翻整地;田间发病初期用50 %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40 %克瘟散800~1 000倍液交替喷雾2~3次,间隔7~10 d。

4 穗粒腐病

4.1 症状

主要危害果穗和籽粒。感病果穗从顶端或基部开始发病,大片或整穗腐烂,病粒皱缩、无光泽、不饱满,籽粒间常产生粉红色或灰白色菌丝体。有些症状只在局部或个别籽粒上表现,其上密生红色粉状物,易破碎。

4.2 发病规律

带菌种子、病残体是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玉米生育后期多雨易造成大面积流行。

4.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3年轮作;及时收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播前用40 %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1 h杀菌;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生育期内及时防治玉米螟,减少侵染媒介。

5 茎腐病

5.1 症状

多发生在玉米吐丝后期,症状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型在大风或暴风雨后,2~3 d叶片即失水呈青枯萎蔫状;慢性型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枯,后期茎基部变色、腐烂、有腐臭味,植株青枯,病部如水渍状。感病植株茎秆髓部中空,易倒伏,果穗下垂,籽粒干瘪。

5.2 发病规律

病菌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也可靠种子传播。条件适宜时经伤口或直接从叶鞘基部侵入茎部,扩展到下部节间。在高温高湿、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排水不良时发病重。

5.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田间发病初期用30 %施得乐1 000倍液喷茎基部,或用3 %广枯灵1 000倍液灌根。

6 矮花叶病

6.1 症状

幼苗期到抽穗前易感病,以喇叭口期最重,病株先从上部叶基开始,沿叶脉向上出现失绿椭圆形小点,随病斑扩展,叶色变为淡绿色,杂有深绿色条点斑块,形成斑驳花叶、褪色,植株生长迟缓、矮小,重者不抽穗、迟抽穗或不结实。

6.2 发病规律

主要通过蚜虫和机械摩擦方式传毒,春季气温回升早、夏季干旱、利于蚜虫繁殖,且品种抗病性差,肥水不足,则造成大面积流行。

6.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实行间作套种;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加强肥水管理;用40 %乐果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减少传毒媒介。

7 条纹矮缩病

7.1 症状

感病后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沿叶脉产生褪绿条纹,形成褐色坏死斑。上部叶片稍硬、直立,沿叶脉向上出现淡黄色至灰黄色、土黄色条纹,叶脉上产生褐色坏死斑,病叶提前枯死。

7.2 发病规律

属病毒性病害,由灰飞虱传播。当田间虫口密度大、夏秋多雨或灌溉次数多时,利于发生流行。

7.3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增强作物抗性;大田防治以防虫为主,用40 %乐果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80 %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交替喷雾2次。■

上一篇:日光温室茄果类蔬菜滴灌节水栽培技术 下一篇:葡萄白腐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