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

时间:2022-08-25 09:05:12

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语文教学目的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弘扬个性,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以一种新型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灵活取舍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045-01

一、创新处理教材

1.灵活取舍。对教材的灵活取舍,体现了教师因材施教的思想方法及能力素质,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创造性能力趋于明朗化的具体表现。“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一百个语文教师对同一篇课文就有一百种理解,并有一百种教法。教师不做优秀教案的传声筒,要独具个性地研读处理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特色鲜明地设计教学环节。教师要能分清教材内容的主次,对重点难点“重锤敲击”,对次要处则“轻轻扣击”,甚至忍痛割爱。教师要独具慧眼,另辟蹊径,发现教材的闪光点,大胆剪接,把教材变成最优化的课程资源。

2.点面结合。“点”指的是根据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基点。“面”指的是文章的基本内容。处理教材时,教师要在着眼文章“面”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基点。如教学《故都的秋》时,首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五幅“秋景图”,然后引导学生赏析各幅图画中的重点、难点和基点。再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在学生掌握了“林黛玉初进荣国府,见贾母,见熙凤,见两舅,见宝玉”等“面”的内容后,可以突出两个“点”的教学。第一个“点”是赏析王熙凤的形象(5、6自然段):①写人物出场——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泼辣;②写服饰容貌——肖像描写,表现人物的刁钻狡诈;③写见林黛玉——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虚伪逢迎;④写回王夫人话——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机变精明。第二个“点”是赏析贾宝玉的形象(13、14自然段):①王夫人介绍——初现性格;②肖像描写——衬托性格;③《西江月》词——概括性格;④宝玉摔玉——突出性格。

3.问题导学。这种教材处理方法就是精选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来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思考、研讨、探究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就能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之中。这种处理教材艺术的关键是要设好问题。一般来说,设置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抓住文章的“文眼”来设计问题,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可围绕“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提问:为什么不宁静?怎样才能宁静?宁静了没有?②抓住文章的线索来设计问题,如教学《项链》时,可紧扣“项链”来发问:为什么会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不丢项链,不赔项链怎么样?为什么会借假项链?③抓住主要人物设计问题,如教学《祝福》时,可紧扣“祥林嫂”发问:祥林嫂为什么要三次来鲁镇?祥林嫂死在谁手里?④抓住主要事物设计问题,如教学《内蒙访古》中“一段最古的长城”时,可扣住“长城”发问:文章为什么在第8自然段才出现长城?为何还要写秦始皇修长城?⑤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设计问题,如教学《故都的秋》时,可扣住“秋”发问:写了故都哪几种秋景?⑥抓住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来设计,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可紧扣“楼阁为什么会建在空中”来发问。

二、创新教学方法

1.读、创、评相结合。语文课堂应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教师要把一节语文课设计成形式多样的、饶有兴趣的听说读写活动课。读、创、评的结合既能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例如教学《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等美文,可以读为重点,反复读,多形式地读,在读的基础上议一议、评一评就可以了。教学《巴尔扎克葬词》,先改写,后挑战,然后再评议。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化,变语文课堂为语文活动场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全方位地激活课堂。

2.鼓励求异,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常设计一些开放型问题,逐渐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讲到《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让学生想象诗人梦幻中的天姥山奇景,引导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时结合范文由此及彼地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3.长文短教、难文浅教。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戏剧大都是长文,这就涉及长文怎么教的问题。有些教师讲《祝福》用了7个课时,属于典型的“少慢差费”。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益,长文必须短教。怎么教?应抓住两点来处理:一是提炼课文的精髓,大胆取舍,设计出能统率全文的核心问题或教学思路并以此展开教学;二是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展开教学。如《荷花淀》,1个课时就可以教完,只需引导学生讨论解决下面几个问题:①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理解情节)②主要人物是水生还是水生嫂?“送夫参军”这一情节中的人物对话表现了水生嫂怎样的个性特征?(理解人物)③文章写一群妇女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理解主题)④几段景物描写起什么作用?(理解手法)把握了这些,就掌握了文章的实质。

有些文章主题含蓄,手法特殊,语言晦涩,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难度。教这样的文章时,就须作难文浅教的处理。如有些教师教鲁迅的作品,唯恐学生弄不清,问题一个又一个,分析时面面俱到,结果是支离破碎,越讲越难,学生越听越糊涂。面对难文章,我们要做到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有趣。如教《灯下漫笔》,可扣住“中国人做了奴隶反而高兴”来发问:做了奴隶为什么高兴?不做奴隶怎么样?是不是永远要做奴隶?若能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来讨论这些饶有趣味的问题,就可以花更少的时间来理解课文的精髓。

总之,语文教学要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先做到自己的创新,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实践中,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研究、探索和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设疑、讨论、评析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会、会学、乐学的教学目的。

上一篇:试论文化在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下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