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群体的信息贫困

时间:2022-08-25 08:21:48

关注弱势群体的信息贫困

信息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现代心理学的一项实验表明:一个人处于一切信息隔离的状态中,其忍耐程度远小于其忍受饥饿的程度。在今年3月发生的日本大地震中,饥肠辘辘的灾民面对电视记者采访时说:现在最关心的不是吃饭问题,而是关于地震灾情的最新信息。可见信息需求对于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人来说多么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多次调查和研究中,都反复证明了在社会日益现代化和大众传播事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地仍然广泛地存在信息传播的弱势阶层。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在信息资源获取与运用方面的显著差距,形成一种新的分化即信息分化,其中信息贫弱者一般属于社会弱势群体。

2002年3月,“弱势群体”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弱势群体的产生,是我们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才能解决的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研究弱势群体相关问题。在今天这种信息时代,媒体不仅要关注弱势群体的经济贫困,也要关注他们的信息贫困。

针对弱势群体的信息贫困问题,今年以来,三峡日报传媒集团连续开展了两项在全国新闻界独具特色的工作,受到了基层群众的高度关注和真诚欢迎。

1月,三峡日报启动直接面向困难家庭子女的“党报联读”励志交友活动。报社共安排115名干部、党员与115名困难家庭子女结对帮扶。这115名帮扶对象包括100名困难家庭子女、11名劳教人员、4名正在读大学的城郊贫困村民子女。三峡日报传媒集团为这个特殊群体每人赠送一份党报,让他们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了解现代社会最前沿的知识和信息。报社希望这些困难家庭子女做一个信息灵通、视野开阔、充满信心的人。

4月,针对农村地区的信息闭塞问题,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又联合移动通信公司和农业部门一起行动,党报发挥信息生产优势,移动公司发挥通信传输技术和网络优势,农业部门发挥农业专家群体技术优势,共同面向农村群众推出湖北省第一家农村手机报《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并向部分特困群众赠送手机,受到农村群众欢迎,两个月内农村订户突破了10万户。

这是两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报社党委认为,党报有责任帮助城市和农村弱势群众解决信息贫困问题,不能让弱势家庭又产生新一代弱势群体,让贫困出现代际转移。

一、弱势群体存在明显的信息贫困现象,弱势群体的贫弱很大程度上在于信息的弱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对信息掌握的程度不同而形成相对强势或弱势的主体,一方可以利用信息优势损害对方利益,同时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是信息不对称。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并不仅仅是物质和经济上的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弱势,很大程度上是在信息上的贫困,是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和缺失。

媒体是专门提供信息的载体和工具,作为居于我国媒体阵营核心的党报,应该密切关注弱势群体信息贫困现象。分析当今社会弱势群体的信息贫困,其中与媒体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弱势群体缺乏与时代同步的信息载体工具,不能与“主流人群”平等地拥有信息媒介。

信息是靠媒介和载体传播的,但传统媒体对农村群众和城市困难群体来说有些“远离”。以电视为例,虽然电视频道数量不断增多,数字化电视正大力推广,但缺乏有线设施或依赖卫星信号的偏远农村一般只能收到数量有限的几个频道。《三峡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就发现,有些困难市民家庭交不起有线费用和数字电视机顶盒费用,同样的电视只能收看几个台;报刊等传统平面媒体,在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村群众中非常少见。《南方都市报》关注的“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医生一直广泛募集各种杂志、书刊送往农村,因为他发现,贫困农村缺少的不仅仅是食物和衣服,更缺少精神食粮,缺少信息。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对弱势群体来说则更为“奢侈”。虽然互联网改变了一切,使得信息传播更加快捷、准确,但互联网设备的经济支出,电脑使用的知识更新,给弱势群体获取信息“设置”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弱势群体难以掌握与时代同步的信息工具,不能与“主流人群”平等地拥有信息媒介。

2.媒体缺乏针对弱势群体的有效信息,弱势群体不能与“主流人群”平等地拥有信息内容。

媒体是整个社会的公共信息平台,应该面向全社会提供有效的公共信息。但是,研究很多媒体内容板块后,我们发现,公共信息平台其实有些倾斜――许多媒体更乐意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受经济状况和自身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许多媒体都“自觉”地避开了弱势群体,将目标受众定位于社会的“主流人群”,主要是党员干部、企业高管、城市白领阶层等。媒体的信息大部分面向这些“主流人群”制作,与以农村受众、城市贫民为代表的弱势群体信息需求不仅有明显错位,而且容易诱发弱势群众的埋怨情绪和潜在的社会矛盾。

我们很多报纸、电视的主编、编辑也许有充分的理由说:我们要生存,要把媒体办得更“可读”。其实,这过分夸大了当前媒体“生存”的艰难,根本原因还在于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有些媒体花整版篇幅去报道歌星逛街、购物、绯闻,却吝惜拿一点版面去关注、帮助弱势群众。在这种情况下,弱势群体一步步被排斥在信息化进程之外,成为信息传播的边缘化人群。

3.媒体缺乏提供给弱势群体的话语空间,弱势群体不能与“主流人群”平等地拥有话语权。

媒体是社会公器,社会各类人群都可以利用它来维护自己的相关权益。但由于许多媒体更重视对社会主流人群的关注,因此对弱势群体而言,他们无法平等地拥有媒体话语权。弱势群体很少有机会在媒体上露面,他们的要求往往很难通过媒体及时反映。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涉及弱势群体利益的时候,往往要依靠政府或媒体来为他们说话,他们自己的声音非常微弱。只有当弱势群体涉及到重大的突发事件或成为新闻热点时,才有可能通过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引起社会关注。

4.信息贫困成为经济贫困的重要原因,弱势群体不能与“主流人群”平等地拥有财富机会。

信息时代,财富的新基础是知识和信息,信息贫困往往意味着经济贫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党和政府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其中信息分化导致贫富差距问题也应受到关注和重视。由于媒体受众对象和内容设置的不全面,由于信息获取工具拥有的不均等,由于电脑网络运用知识的相对缺乏,实际上剥夺了部分弱势群体获得知识信息的平等权利和机会,进一步造成了他们的信息贫困和知识贫困,反过来这又成为导致他们经济贫困的一大原因。获取信息程度的分化直接产生一个结果,弱势群体与“主流人群”难以拥有平等的财富机会。

二、关注弱势群体的信息贫困,党报有责任有义务,更要有作为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Robert Birgeneau今年4月在“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上演讲时说:我们的大学之所以卓越,优势主要是师资力量,我们给所有老师最大的自由,同时我们还有一个责任,要确保我们社会中处于劣势的人都能得到优质教育。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关注弱势群体,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正义,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党报作为我国大众传媒阵营中的核心媒体,作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在关注弱势群体信息贫困的问题上,有责任有义务更要有所作为。

1.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向弱势群体提供信息传递媒介。

党报要坚持公益性,为弱势群体服务,关键要消除弱势群体获取知识信息的障碍,逐步取消和降低获取信息的“门槛”。三峡日报传媒集团近年来一直在研究探索这项工作。2007年起,为了解决城市普通市民、贫困市民看党报难的问题,三峡日报在湖北省率先实施“党报进社区”工程,党报阅报栏进入宜昌市100个主要社区,其中对于残疾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相对集中的社区,都在中心位置安装阅报栏,免费赠阅《三峡日报》。今年以来,报社面向困难家庭子女启动“党报联读”励志交友活动,面向农村群众推出湖北省第一家农村手机报,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党报在困难群众中的影响。

对于今天的弱势群体来说,我们要关注包括手机在内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功能。在湖北省“万名干部走万村入万户”活动中,三峡日报社对口帮扶山区县贫困村,编辑记者们在村中基本看不到报刊、书籍,农民朋友与外界进行信息传递的工具主要依靠几部手机。手机携带方便,价格低廉,相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来说,在农村地区和城市贫困群体中更为普及。因此,党报要利用包括手机在内的多种传播工具,保障弱势群体在信息服务中获取的机会相对平等。

2.设计多种内容,积极为弱势群体“量身”定制信息产品。

党报作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信息平台,应该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读者的需求。在内容设置上,应有意识地面向弱势群体开展“定制”服务,设计多种符合弱势群体需求、简便适用的信息产品,提供科学、方便、实惠的信息服务。以中西部农村群众为例,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农民获取农业信息、市场信息和科技知识的渠道、数量相对少得多,农民朋友最缺乏的还是指导性的信息服务。如果不考虑到农村群众的切身需求,如果没有农村需求的信息内容,即使党报订到了村组,农民朋友从中获取的有效信息也很有限,报纸对农村群众来说就意义不大。

3.发出多种声音,积极帮助弱势群体增加话语权。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利用主流媒体发出多种声音,积极帮助弱势群体增加话语权。在版面上,应该让困难群众有自己的声音,这既能体现社会各阶层的一律平等,也能有效缓解、释放弱势群体的埋怨、焦急情绪,抚慰他们的心灵,对共建和谐社会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在政府沟通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媒体通道应成为增加弱势群体话语权的一个有效途径。

让弱势群体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是公共服务型政府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因此,作为党报,我们必须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给弱势群体发言的空间,增加他们的话语权,架起党委、政府与困难群众沟通的桥梁。

4.创造多种条件,积极增加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党报可以为公众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是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公众的精神寄托。因此,在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党报更要积极增加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关注其合理诉求,鼓励其发奋努力,创造多种条件为其提供适用的信息传播服务。

当然,任何社会都难以将一切经济利益保持绝对公平,但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是弱势群体得到充分关注和关心的社会。否则,将导致这些经济上有些困难的人群对生活前景失去信心――这尤其需要党报在精神上给予这个人群以人文关怀,让弱势群众有信心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共享国家改革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在这一点上,党报不可不为,大有可为。2011年6月3日《人民日报》一版突出报道湖北宜昌对困难群体的社会关爱工程,其中对于媒体作用是这样报道的:宜昌三峡电视台、三峡日报社安排记者采访、结对关爱学员,报纸上的“火柴盒”,电视上的“面对面”,也成了励志的“大舞台”,很多(困难)学员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还能上报纸、上电视。

三、党报关注弱势群体的信息贫困,对于报纸自身,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意义都非常深远

弱势群体经济贫困的背后是信息贫困――在文化信息资源的获取占有上明显偏少,而信息贫困一定程度上又导致经济贫困的代际转移现象。建设和谐社会,就要让处于弱势的这个群体得到有效的关爱和帮助。党报关注、解决弱势群体的信息贫困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1.拓展党报读者领域,争取特殊受众。

党报要通过大众传播来发挥宣传效力,如果传播不出去,影响不到位,再有效的科学理论也只是“空谈”。随着新媒体的竞争,报纸发行方式的变革,“党报党办、党订党看”的格局正在形成,党报读者越来越集中在党员干部、公务员这个群体。党报读者面和过去相比更窄了,普通读者阅读党报的机会比过去减少,更不用说相对弱势的贫困群众。

报业发展的未来在于群众基础,读者才是报业生存发展的根基。面对新媒体的竞争和读者面的“窄化”,党报怎么办?我们认为,让更多的弱势群体能够直接阅读党报,让党报通过手机报等多种形态进行传播,这是与网络等新媒体争抢读者群的有效手段。党报现有的读者群体是相对“强势”的社会群体,如果党报能通过有效手段拓展弱势群体这个读者领域,我们相信,新时期党报还大有发展空间,党报的生命力、公信力将因此大增,因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最终还是在于社会各阶层读者的共同认同。

2.送去党的关怀温暖,悄然化解社会矛盾。

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频发多发,弱势群体问题中潜在着社会不稳定因素,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核心媒体的党报,如果能充分关注弱势群体的信息贫困现象,把党的关怀温暖通过报纸传达到群众心中,可以在此过程中悄然化解许多社会矛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来说,党报宣传可以有效消除城乡居民信息分化的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和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党报关注弱势群体,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家报社,而是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温暖,送去的是和谐社会的人文关怀。仅仅面向强势人群的信息传播,让弱势群体长期处于缺少关心、缺少关注的境况,是很危险的,很容易将各种矛盾沉淀下来蓄积发酵。在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开展的帮扶弱势群众系列活动中,我们发现,所有得到帮助的贫困群众都把报社的帮扶工作看作是党委、政府的关怀,因为党报直接代表了党的形象。

3.提升党报传播功能,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党报是人民群众的教科书,这主要是指党报具有面向社会大众的思想教育功能。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充分发挥党报教育功能,组织力量对困难家庭子女进行对口帮扶,对农村贫困群众赠送惠农手机报,及时传播各种知识和信息,从源头上减少失业、消除贫困、预防犯罪,这成为党报发挥教育功能、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创新实践。弱势群体是真正需要党报关心、宣传的对象,认真研究这个特殊读者群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办报、发行、宣传工作,创新多种途径解决弱势群体的信息贫困问题,党报是有责任也应有作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也是党报传播的努力方向。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党报针对弱势群体的信息服务和舆论引导,也是党报发展的潜在生产力,是一个全新的市场空间。如果党报在帮助解决弱势群体信息贫困问题上能够有大的突破,让公共信息平台的阳光能够普惠民生,让弱势群众跟上和谐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前进步伐,激励、带动广大困难群众共同建设和谐社会,必将引起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党报的重新认识。这样,从政策支持到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必将迎来党报发展的新的春天。

(三峡日报传媒集团)

上一篇:致命的窃听 下一篇:中国军队国际形象塑造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