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课堂学案中“例题”的编制

时间:2022-08-25 07:17:59

高三一轮复习课堂学案中“例题”的编制

摘 要:高三一轮复习是为了让学生整合知识与提升能力,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关注的重点。本文从“以学定教,为学服务,为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出发,提出了选择与优化课堂例题是一个关键,指出要分析高考命题的角度,通过对高考试题的整合并结合知识与学生实际来进行优化。

关键词:一轮复习;例题;编制

一、问题的提出

很多教师在高三的一轮复习课中就已经目标明确直奔高考,选择历年高考题作为例题。但高考题命题的目的是选拔人才,题目强调区分度,而对知识的全面性、针对性就并不一定很强。而我们的一轮复习必须要系统的复习,是以系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往往会出现为了复习一个知识,要选好很多高考题,浪费了时间,使教学效果不能达到最优化。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的实施,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和谐的发展和减负成为基础教育的主题。因此,化学一轮复习必须要突破传统,提高效率,在有限时间内,将学科知识进行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和能力化。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做好化学课堂学案例题的选择与优化。

二、学案“例题”教学的理论依据

瓦根舍因等人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使范例教学的主张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范例教学主张通过个别的范例来掌握一般的知识,它强调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理解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性知识。教学就是突出重点,抓住难点。作为重点的知识内容,就是范例。

三、课堂学案中“例题”编制的实施方案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第一步:收集历年的高考试题、各地的模拟题以及一些典型的题目。

第二步:将题目按块分类,如可将2015年高考题分为十块:①化学用语及其规律②物质的量与化学计算③氧化还原反应④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⑤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⑥电解质溶液⑦电化学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⑧无机化合物⑨有机化学⑩化学实验。分类好了的资料使我们能更好的知道每个知识点命题的方向,也能使我们更快的找到题目,以便于我们进行整理。

第三步:选题。要依据学科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进行选题,选择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题目。

第四步:整合与优化,将题目进行重组,删去重复的、无针对性的,尽量使该例题能全面的针对知识,且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一定要与学生实际接轨(要弄清楚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一定要做到与高考题的接轨,要考虑题目的实际意义与价值。

如:在复习可逆反应的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判据时我改编了2014年江苏卷第20题(1)

判断2SO2+O2P2SO3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填字母)

a.SO2和SO3浓度相等? b.SO2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c.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变 d.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如果把这道高考题作为例题,并没有把平衡标志的各种情况包含,知识不够全面,我们势必要引入更多的题目去诠释平衡标志问题,其中就会有一些重复的选项,会降低课堂的效率。所以不妨设计如下一个题组:

能够说明N2+3H2P2NH3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①容器内N2、H2、NH3三者共存

②容器内N2、H2、NH3三者浓度相等

③tmin内生成1molNH3同时消耗0.5molN2

④tmin内,生成1molN2同时消耗3molH2

⑤某时间内断裂3molH-H键的同时,断裂6molN-H键

⑥容器内质量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⑦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⑧容器内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⑨容器内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⑩容器内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显然,用这道题作为例题要更全面些,能更好的起到落实知识的作用。

我们一定要弄清高考真题与课堂例题的命题目的和使用目的是不同的,所以不能直接把一些高考真题作为课堂例题。要通过选择、整合、优化,以提高复习题的针对性,提高高三复习的效果。

(二)不同复习阶段化学高考例题的选择与优化过程

不同的复习阶段,进行例题的选择、整合、优化是不同的,第一轮倾向于知识性,追求全面与典型性,而二轮更多倾向于能力和技巧方面。

四、一轮复习中编制课堂学案“例题”应关注的问题

(一)以教材为依托

新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学生学习用书,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之一。虽然对高三复习课来说,教材作业内容相对基础,作业量也有限,但教师可以选取一些教材中的活动探究题,加以创造利用;或把不同教材中前后相关的内容整合成一个训练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训练巩固。

案例1:“氯水的性质”这一块内容,在高一新课时还不能用平衡的知识来解释,但在学完《化学反应原理》以后,就可以对平衡的移动加以应用。可设计题组如下:

(1)写出氯气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并据此推断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 。

(使学生掌握氯水的成分)

(2)若将氯水置于光照条件下,氯水中的化学平衡如何移动? 。

溶液颜色如何变化? 。

各种微粒的浓度如何变化? 。

(使学生掌握次氯酸的不稳定性、学会用平衡的知识解决问题 )

(3)试着写氯水加入到FeCl2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 。

(使学生理解氯水氧化性)

(4)将Cl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出现的现象并解释: 。

(使学生理解氯水的酸性与漂白性)

(5)将干燥的Cl2分别通入装有干燥红布集气瓶、装有鲜花的集气瓶,分别有何现象?

(使学生理解氯水起漂白作用的成分)

(6)为使氯水中提高HClO的浓度,可加入( )

A.CaCO3 B.NaHSO3 C.H2SO4 D.Ca(OH)2

(使学生学会从平衡角度分析)

(7)欲证明氯水中含有盐酸,可分别向样品中加入 试剂。

(使学生学会物质鉴别的初步)

(8)在某NaOH溶液里加入几滴酚酞试液呈红色,逐滴滴加氯水,红色褪去。

①可能的原因有:a b

②设计实验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

(使学生初步学会实验探究)

笔者编制这道例题的出发点是(1)知识维度:让学生理解氯水的成分、氯水的酸性、氯水的氧化性、氯离子的性质。(2)学生维度:解决下列问题:①学生对氯水中主要成分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很多学生认为是盐酸和次氯酸。②学生知道氯水具有强氧化性,但不知道在具体反应中是什么成分起作用。③学生对复杂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存在较多的问题。(3)应考维度:通过本例题使学生拥有做氯水相关题的知识与能力。第一轮复习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使学生的知识能够系统化、网络化。我们要弄清楚学生缺什么,然后我们有针对性的选题和讲解,让学生主动内化而使知识成体系。

(二)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在学案的设计上,首先应该将学生视作学案的主体,这样才能从学生的需要、学生发展的角度思考例题的编制。

例题编制的内容应该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要设计符合全体学生的基础题,又要看到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设计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题。即课堂学案的例题选择应先易后难,先浅后深。这样能使不同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案例2:“盐类水解”教学编制例题如下

现有浓度均为0.1mol/L的下列溶液

①HCl ②NaOH ③CH3COOH ④Na2CO3 ⑤NaCl ⑥AlCl3 ⑦NH4Cl ⑧NaNO2

(基础题)1.上述溶液中水的电离被抑制的有哪些? 。

被促进的又有哪些?

2.为什么这些物质都能促进水的电离? 。

3.以NH4Cl为例说明盐类水解的过程 。

4.所有盐都能水解吗? 。

5.盐类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变化? 。

6.写出上述能水解的盐的水解方程式(回忆水解方程式书写要求)(提升题)

7.比较相同温度下,等物质的量浓度的CH3COONa溶液、Na2CO3溶液、NaHCO3溶液、NaAlO2溶液的碱性强弱由大到小依次为

8.如何改变某NH4Cl溶液的pH值。(从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展开讨论)

知识点“多”和“散”是化学学科的一大特点。如何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是高考复习的一大难点。通过这一道题目基础部分,就能够完整的涵盖盐类水解各个知识点的考查,包括盐类水解的实质,水解的条件、水解方程式的书写等等,打破了常规的“蜻蜓点水”式的基础知识的回顾复习法,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的快乐。第7题是水解规律(越弱越水解)的考查,难度较大,可以先设计一个简单地实验来证明,再从对应酸的强弱的角度加以解释。第8题则是以开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改变温度,浓度,同离子效应等角度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设计这样的递进性问题,知识结构依次加深,环环紧扣,凸显了严密的逻辑性,起到“以问造势,以问拓思”的作用。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地探究欲,帮助学生实现自学与合作学习

(三)突出生活性――让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得到激发?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的。如果学生在长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对化学学习的厌倦也就在所难免,化学教学当然也就难脱费时低效的窘境。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也处处要用到化学。把课堂学案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例题,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遇到的问题。

案例3“次氯酸性质的教学”

展示“84”消毒液包装说明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主要有效成分为次氯酸钠,有效氯含量8000mg/L~10000mg/L。可用于各类家居用品、餐具、棉织衣物等的消毒,对彩色织物可能有褪色作用。切勿用于丝绸、毛、尼龙、皮革、油漆表面,勿用于铝、铜、碳钢制品。本品须密封,置阴凉暗处保存。请完成以下实验探究过程:

1.阅读材料,获取信息

(1)推测该消毒液的酸碱性: ,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2)该消毒液还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性和 性。

(3)从该消毒液的保存要求分析,导致其失效的外界因素主要是 。

2.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该消毒液对碳钢制品是否有腐蚀作用?

3.设计方案,实施探究

用烧杯取少量样品,将一根光亮的铁钉放入烧杯,浸泡一段时间。对可能产生的现象有如下假设:假设①:有明显现象;假设②:无明显现象。

(4)基于假设①,结论是铁钉被腐蚀,预期的实验现象是 。

(5)基于假设②,结论是 。

(四)要用例题引导课堂探究

探究类题目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在完成学习过程目标的同时,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创设具体情境设计课堂例题,可以更加有效地检验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充分体现化学知识的生动性、趣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

案例4:用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电解质。两同学的方案是:

甲:①称取一定质量的HA配制0.1mol/L的溶液100mL;②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乙:①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盐酸,分别配制pH=1的两种酸溶液各100mL;②分别取这两种各10mL加水稀释为100mL;③各取相同体积的两种稀释液装入两个试管,同时加入纯度相同的锌粒,观察现象,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1)在这两个方案的第①步中,都要用到的定量仪器是

(2)甲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理由是测的溶液的pH___1(填“>”“

乙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现象是

A.装HCl溶液的试管放出氢气的速率快

B.装HA溶液的试管中放出氢气的速率快

C.两个试管中产生气体速率一样快

(3)请你评价:乙方案中难以实现之处和不妥之处

(4)请你再提出一个合理而比较容易实现的方案(药品可任取),作简明扼要表述 。

(五)注重例题的变式题编制―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变式类例题是为了诊断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而设计的,在设计过程中应体现层次性和诊断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来诊断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也可以在完成变式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自己出现的错误的原因,从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这在高三教学中效果特别显著,可以反复诊断学生对错题的纠正情况。

案例5:已知丁基有4种,则C4H9Cl的同分异构体有( )种。

A 2 B 3 C 4 D 5

变式1:将“C4H9Cl”换为“C4H9OH的醇”

变式2:将“C4H9Cl”换为“C4H10O”

变式3:将“C4H9Cl”换为“C4H9COOH的酸”

变式4:将“C4H9Cl”换为“C5H10O2”

分析:在以上变换中有利于让学生意识到有关取代基的同价性和官能团同分异构的问题,而不是单纯考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等基本技能.

案例6:将22.4g铁粉逐渐加入到含HNO30.8mol的稀硝酸中,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x)随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y)变化关系中正确的是( )

变式1:烧杯中盛有22.4g铁粉向其中逐渐加入含HNO30.8mol的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的物质的量(x)随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y)变化关系中正确的是( )

变式2:改变纵轴意义(如:反应生成的三价铁离子随消耗铁粉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关系图)。

变式3:将题目要求由选择改为画图。

该题通过“逆向”变题,能使学生弄清问题的因果关系,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六)发挥例题“串点延展”的作用

有效复习就是要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归纳、形成体系。而高中化学知识点多且分散,用学案就可起到“串点延展”作用。用学案很容易做到“图串点、表串点、网串点、题串点和点串点”等,在复习型学案都很容易体现出来。

案例7二氧化硫的性质复习(设置学案片段):

将SO2与CO2分别通入下列溶液中有何现象?为什么?

①紫色石蕊试液;②品红溶液;③酸性高锰酸钾④澄清石灰水⑤氯化钡溶液⑥H2S溶液⑦Ca(ClO)2溶液⑧Ba(NO3)2溶液⑨碘水⑩Na2SO3溶液

这样“点串点”式例题编制符合学习规律,挖掘了隐性知识,能帮助学生将知识网络化和系统化,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吴俊明,骆红山.“学案”的意义、基本任务、编制及其他[J].化学教学,2011,(1):6-9.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S].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版。

[3]程波.设计问题串 构建高效课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15-16.

上一篇: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存在的四大问题 下一篇:情绪主题绘本培养幼儿情绪能力的三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