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忽悠”

时间:2022-08-25 07:00:16

摘 要:随着赵本山小品的热播,“忽悠”这个东北方言词风靡全球,渐渐进入了普通话词汇。它如此流行肯定有其独特的性质,文章主要从句法分析、语义分析、流行原因三个方面探讨“忽悠”一词,以便对其有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忽悠;句法;语义;语用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引言

这些年随着央视春晚和电视剧的热播,东北方言也红遍了大江南北,传播了独具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和人文文化。东北方言词“忽悠”在2002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中“一炮走红”,成为当下非常时髦的社会流行语。本文主要从句法、语义两方面对这一词语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与近义词比较、语用等层面探求其流行原因。

一、句法分析

句法是研究句子的各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是语法的一部分。句法分析是指找出句法结构中的句法成分、指明构成成分的词语类别和词、语句的整体类型或格式等,也就是对语法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法单位的类型进行分析。

1.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通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作用是对主语进行叙述、描写或判断,能回答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用作谓语中心语的动词、形容词等通常是句法结构和语义解释的核心。例如:(1)忽悠,纯属忽悠!(2)少拿“喝油漆”忽悠消费者;(3)傻小子,人家这是忽悠咱呢!

例(1)中,“忽悠”作了谓语,例(2)中,“忽悠”作谓语中心语,对主语进行叙述,能回答主语“怎么样”的问题,(3)中,“忽悠”作了谓语中心语,对主语进行判断,能回答主语“是什么”的问题。从中我们还可得知“忽悠”作谓语时,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

2.带主谓短语作宾语

主谓短语作宾语是指谓词性谓语句中由主谓短语充当其宾语。例如:(4)忽悠穷人买房子要厚道一点;(5)忽悠退休老干部买邮册;(6)你别忽悠网民网购。

例(4)(5)(6)中,“忽悠”都带了宾语,例(4)中主谓短语“穷人买房子”作了动词“忽悠”的宾语,例(5)中主谓短语“退休老干部买邮册”和例(6)中主谓短语“网民网购”都作了动词“忽悠”的宾语。

3.带补语

补语是动词、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与后面的补充成分,一般由谓词性词语充当,用来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例如:(7)“伪大师”还能忽悠多久;(8)昨日,房产中介着实把刘阿姨忽悠了一把。(9)你可把我给忽悠惨了。

例(7)中,动词“忽悠”后带了时间补语,说明动作的久暂,例(8)中,“忽悠”带了数量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次数,例(9)中,动词“忽悠”后带了程度补语,表示动作程度很高。

4.能够重叠

有些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例如:(10)看过十面埋伏的朋友请进来再帮我忽悠忽悠。(11)小样儿,看我怎么忽悠忽悠你。(12)如果小王再忽悠忽悠,你就上当了。

例(10)(11)(12)中,“忽悠”像其他动词一样可以重叠,表示轻松的语气。

5.用于被动句中

被动句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例如:(13)别让影视剧“忽悠”了你的健康指数;(14)千万别被保尔森忽悠了;(15)老姐被亲弟弟忽悠走了六百万

例(13)(14)(15),“忽悠”用在被动句中,表示遭受“忽悠”义。

二、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是指出句中动词与有关联的名词语所指的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即动作与施事、受事、与事、工具、时间、处所等关系以及指出其他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如领属、同位、方式等。

义素是构成词义的最小意义单位,也就是词义的区别特征。例如:(19)退休教师被忽悠;(20)女子冒充专家忽悠糖尿病人买假药;(21)被骗单位也忽悠。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忽悠”有这样一些区别特征[+施事是人、物][+可用于被动句][+状语][+主谓短语][+欺骗、蒙人、骗子义][+中性色彩][+贬义色彩]。

三、流行原因

前面分析了“忽悠”在句法、语义上的特质,但“忽悠”作为一个方言词可以在普通话词汇中大红大紫,这就必须研究其流行的原因,我主要从与近义词的比较、语用层面进行分析。

(一)与近义词比较

在“忽悠”流行的现今意义中,我们不难发现有“欺骗、吹嘘、应付”之意,甚至成为自娱自乐的代名词。但是,“忽悠”又与“欺骗、吹嘘”有所不同,有它独特之处。

1.“忽悠”与“欺骗”

在日常使用中“忽悠”常常带有欺骗的意思,但是它有其不同的意味。例如:(22)一双好腿我能给他忽悠瘸了。这里的“忽悠”实际上是“欺骗”的意思,但比“欺骗”带有更生动的感官印象和嘲讽的意味。“忽悠”的特点在于,再动听的、贴心的言语下,对方显得特别诚恳,他那么尽心的为你着想,说的你傻乎乎的,脚找不着地,仿佛忽悠(晃动)在空中,然后你照着他的想法做了,往往还心存感激,待冷静下来,双脚踏地,你才发现自己被忽悠(欺骗)了。由此可见,欺骗更强调“骗”的结果,而“忽悠”更形象化了“骗”的过程。

2.“忽悠”与“撒谎”

“忽悠”是某些人的习惯或者性格,只要不害人,说说大话开开心,吹吹牛不上税倒也无伤大雅,你习惯了别太当一回事也就行了。而撒谎则是损人利己的卑劣品质,两者之间有模糊的地方又有清楚的分界线。

“忽悠”与“欺骗、撒谎”的异同用下表表示:

(二)语用层面

语用指语言使用的环境,对一个词语进行语用分析就是把它放在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环境中进行分析,为的是了解语言意义和话语的结构在这些制约下的变化,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观察“忽悠”在语言中的使用情况,有以下特色:

1.搭配灵活多样

一个词语可以在人们之间流行开来,并有可能进入普通话中,表明它有着独特的语法意义。

“忽悠”在句子中运用十分广泛,而且灵活,它是一个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性质,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可以带宾语,带补语,可以受状语的修饰,可以重叠,这些我们在许多例子中可以看到。另外,它可以兼用为名词。这足以表明“忽悠”使用频率之高,适用范围之广。

2.效果鲜明生动 当今流行语的使用存在一种口语词语书面化的特点,有一些词语原本是口语中使用的,但随着它传播速度加快,使用面扩大,使它们变成了书面语。主席的那句“不折腾”曾经很吸引人们的眼球,有外国传媒甚至把“不折腾”直译为“bùzheteng”。

结语

东北方言词“忽悠”流行的原因有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特别是语义方面,但由于资料与知识掌握程度有限,在这里我只是做了小部分的探索,更深层次的因素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谢旭慧.新流行语“忽悠”[J].江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2).

[2] 杨丽娜.谈东北方言词“忽悠”的语法语义特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3).

[3] 李荣.哈尔滨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4] 沙莉莉.东北方言“忽悠”流行原因[J].现代交际,2011(3).

上一篇:浅析同传中的带稿和脱稿同传 下一篇:从语法角度浅议光山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