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生物教学质量

时间:2022-08-25 06:18:55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生物教学质量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课上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学生的手、脑、眼协调一致。

关键词:实验教学;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141-01

生物科学属于边缘科学,它渗透广、作用大、涉及面宽,与人类生活、生存关系最密切。中学生物学教育肩负着为21世纪培养生命科学技术队伍的后备力量和提高全民素质的双重任务,其重要性不低于数、理、化。但是由于高考生物学科占分少,中考不计成绩等原因,不少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严重影响着教学质量。提高中学生物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明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因为它是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实践证明,在课堂上,随时注意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最能够吸引和教育学生。例如,在绪论课中,可向学生介绍世界及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特别是要介绍在世界未来十项热门高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遗传工程和仿生学的最新成果。在遗传工程方面,目前对于基因的研究和利用比较深入,进展也较快。除了具体介绍教材中的转基因鲤鱼,超级细菌外,还可添加“荧光树”等新知识。

二、根据学生实际,开展生物实验

初中学生在课堂上最早接触的实验是生物实验,上实验课之前,我着重强调了生物实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只有通过亲手做实验,才能较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才能探索生物的奥秘。初一学生刚开始生物实验,表现了较高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在实验室都感到新鲜和好奇,还有些学生觉得实验室比教室好玩。如做“练习使用显微镜”的实验,这个实验要求学生学会并练习使用显微镜,虽然之前在课堂上给学生做过演示实验,但学生亲手操作还是第一次,很多学生在实验室里跃跃欲试、急于求成,造成实验效果偏差。这种时候,我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按操作步骤进行,并对学生实验小组进行巡视和指导,对个别还进行操作示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而且把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来,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使全体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为今后的生物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在以后的生物实验中,不但要求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还要善于观察和绘画,通过学生的眼看、耳听、口说、手写等多种活动的有机结合,协调活动,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良好地培养。

三、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呢?教学大纲对此作了笼统的规定,即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和能力达到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具体来说,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应着重掌握以下几种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能力等。实验课上学生多动手、动脑,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提高分析观察能力的目的。在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注意观察的顺序和要领。如在用显微镜观察叶片内部结构时,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找出靠近上、下表皮的叶肉细胞有哪些特点,找出气孔并指出气孔的特点。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经常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究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如在“观察叶片内部结构”的实验中徒手切片的制作过程非常精细,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对照实验要求进行正确操作,并让学生独立地、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一次不成功,再连续切几次,直到满意为止,对实验中出现的差错及时识别和纠正。调查表明,100%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包括那些平时不爱动手不爱参与的同学,在实验课上也非常积极,通过他们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观协同作用,手脑并用,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

四、生物实验教学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由于生物学科是参加中考的小学科,有不少学生轻视生物学习,甚至把生物课看成负担。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教学,提高质量,目前已成为生物教师探索的重要问题。而生物实验课成为解决这一现状的捷径。同时对于中学生而言,由于平时接触实践的机会很少,全是家长代劳,故实验课就是最好的实践。每当校园里某种花卉开放的时候,及时给学生通报某某花开了,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请同学们抽空去观察一下,找出它的识别要点,记在笔记本上。一年下来,学生们认识了很多花卉,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比如在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时,由于有机物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光合作用也比较抽象,既是难点也是重点,而如果在讲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黑暗处理,遮光处理,脱色后滴加碘液,叶片中产生了可以使碘变蓝的物质,而这种物质就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淀粉,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要对天竺葵进行“饥饿”处理?为什么要用酒精,为什么滴加碘液后有的地方变蓝,有的地方不变蓝?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的热情。课本中大多数的实验是验证性实验,我都将其提前与新课的讲授结合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不会感到疲劳,难怪学生们经常说:“一堂课45分钟,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

作者单位:伽师县教育局

上一篇:计算机高职教育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下一篇: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