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注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25 06:03:54

浅谈批注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从小学开始阅读,并且贯穿于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各个阶段。但其阅读能力却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是阅读能力培养及阅读习惯造成的。语文的三项基础能力阅读、写作、听说中阅读排在首位,这是因为我们必须学会阅读,才能进一步学习其他各门功课;受教育程度越高,要学的内容就越深奥复杂,也就需要相应地不断地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所以,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教给方法——鼓励实践

每次接七年级新生的时候,我上的第一节语文课是讲什么是批注式阅读,这种阅读的好处,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最常用的批注符号。如:用①②③……(序号)标出文章的自然段:用“”圈出重点字词;用“”标示出关键词的;“ ”画出重点句;用“?”表示质疑;用“”“/”划分段落与层次等。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应用这种方法,我先选一篇他们小学学过的文章为范文,进行示范性批注,印发给学生,有了范文,学生学起来就有的放矢了。

入学的前几周要求学生预习要学的文章,但预习时批注重点是标段、字词、喜欢的语句、疑惑及划分层次最简单的几个问题,以免因刚刚接触,产生抵触情绪,对批注式阅读不接受。而在上课时,处理了以上问题之后,慢慢渗透其他方法。

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几周之后,除以上浅显内容之外,我开始从以下三点,加大批注难度,真正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发展个性阅读。

(一)找准情感的触发点

因为文本中蕴含作者情感的信息,但或显露或隐晦,可是情感的理解在阅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其理解,影响着对全文内容的理解,所以,批注时要引领学生找准情感的触发点,寻找文本中令人感动或震撼人心处,如教胡适《我的母亲》时,“母亲为我舔去眼翳时”学生批注是这个细节表现母亲很爱“我”;我则这样点拨:“母爱如海、母爱如山,母爱是人类最纯真、最挚朴的情感,是一份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珍惜这份最平常而最神圣的母爱。”

(二)找准文章的质疑点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但有些学生读文质疑时,只在无关重要的细枝末节上打转转,为了正确引导他们,我为学生指出质疑的路径、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语言技巧质疑:基本要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技巧等等。

(三)找准文章的赏析点

这点与前两点有交叉包容之处。但我认为,找准课文的赏析点可以从字、词、句意入手。这样学生有规律可循。

如从字入手批注,《背影》第六自然段写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中的几个动词“探”、“爬”、“攀”、“缩”作专题批注,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写作技巧方面:用词准确,一字胜千言。

人物评价:几个动词表现了父亲买橘之艰难,一位负责任的好父亲。

朗读方面:这几个动词应重读。

情感方面:大爱无声。

三、创设平台——展示交流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入批注式阅读,可把这种方式落到实处。课堂上四人一组分类交流在家预习的批注,不同之处,四人讨论、交流,最好意见统一,有争议的圈出来,然后各组选派代表分类汇报本组预习成果(分类:字、词、文章主要内容,感触最深的地方……),通过师生共同交流讨论这些批注,既是检验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思维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产生新思维的过程。

一篇好的文章学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已经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深受感染后或多或少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这时老师加以引导,学生便会文思泉涌,跃跃欲试。如:在教完《背影》这篇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回顾和父亲生活的点点滴滴,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学生奋笔疾书后交给我一篇篇有生活有情感的文章,我被他们的真情打动。

四、拓展迁移——养成习惯

为了把课内掌握的批注方法灵活应用,真正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我要求学生在读书后名著导读推荐的书时,也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首先,文字批注,这是读书的第一步,是读书是否有质、有收获的关键,备字典,查字音、字意,在书上标记。

其次,在读书时,要求学生在产生感想见解、疑问处随手写在书的空白处,因为如不立即记下,过后就不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

最后,每读完一章或一节,在空白之处写简洁感悟收获。因为作业有留就要有检查,这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每月开一次学生读书成果展示会,归纳自己学习成果,反思自己不足。

最后,每学期开一次大型读书汇报会,师生共同交流读书的心得,真正使名著阅读落到实处。

阅读方法的指导当然不止这些,我所写的只是自己几年来实践过的一些有效做法而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相信:语文的阅读教学,阅读方法指导的意义远远大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指导学生做好批注式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有效的措施,对学生来说将会终身受益。

上一篇:孩子的暴力在表达什么? 下一篇:巧设实践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