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制母爱,10年后变成女儿的社交障碍

时间:2022-07-31 12:12:06

专制母爱,10年后变成女儿的社交障碍

她曾是上海某知名大学的高材生,中学时也一直品学兼优,骄人的成绩和令人艳羡的经历本应令她骄傲自信,青春张扬。然而,她却一直不开心,尤其是参加工作后,她简直度日如年,因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不顺利,虽然她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但工作和人际交往都一再受挫,她感觉自己前途渺茫,生活一片漆黑……

专制家教,暗埋隐患

我的母亲聪明能干,但专制而暴躁,总嫌父亲无能。父亲善良有涵养,但柔顺而懦弱。在家里,总是母亲说了算,好多事情,明明应该这样做对,父亲却在母亲的呵斥下惶恐地“改正”。然而,这仍然达不到母亲的要求,她就像童话中那个永不知足的渔婆一样,当上了女皇还要求金鱼来亲自伺候。最终,因为性格、感情不和,她和我的父亲离了婚。父亲收拾了一些自己的衣物,满眼噙泪地离开了家。那年,我7岁。

父亲离开后,母亲心中有很大压力,常常打骂我。我俨然成了父亲的“替身”。母亲不许我这样不许我那样,我稍有不从,她便拳脚相加。我放学回家晚一点,挨骂;衣服弄破弄脏了,挨骂;作业没有得优,挨骂;写字坐姿稍歪了一点,挨骂;吃饭慢了点,挨骂;睡觉晚了,还挨骂……大多数时间,我在学校跟同学过着单纯而快乐的日子,但是,一到放学时间,我就恐惧,害怕回到那个到处贴满了条条框框的家。家毫无乐趣,而且不知什么时候就有“暴风骤雨”会降临。生活在这样一个家里,我总感觉透不过气来。因此,我常常想像父亲那样出走,但是,我不知道父亲去了哪里,母亲从来不让我问,我怕我一出门就会碰到坏人,因为母亲常常向我描述在外面逗留的恐怖后果。

我14岁那年,母亲又结了婚,嫁给苏北某县一所重点中学的副校长,我也随母亲转学到了这个重点中学。但是,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不容更改。

也许是慢慢长大,学“聪明”了一点,也许是为了不给母亲丢脸,在新的环境中,我不再屡屡不让母亲满意,而是开始变得“好静”,读书刻苦而努力,已经开始向着“考上好大学”这个目标奋进。而且我的身份特殊,老师和同学从不与我为难。至此,我仿佛看到了一点转机,因为,家里经济不再那么拮据了,母亲对继父也不敢那么跋扈,家里比以前安宁了许多。

但不幸的是,只半年,母亲的暴躁和强势就抬头了,很快,她的再婚生活也显现出不幸福来。继父不是弱势的人,母亲便又开始拿我撒气,有时我甚至被她打得鼻青脸肿,无法上课。有一次母亲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掴我耳光,我不敢反抗,由着她打,内心充满痛苦。还有一次,考试前我生病了,母亲说我不好好复习功课,不带我去看病,夜深了,我偷偷捂住嘴在被子里哭……

那时,我是恨母亲的。在家里,我不敢多说一句话,也不敢笑,胆子很小,个性受到严重压抑。母亲不允许我玩耍,不允许我与外界来往,不许我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甚至不许同学来看望生病的我。所以,在高中阶段,我简直就是一个“套中人”,渐渐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变得孤僻、压抑、自卑、胆小。

还好,母亲一直支持我读书。为此,我“忘记”了一切,发奋读书,一心想借考学脱离这个没有爱的家庭。由于我的勤奋,最终我如愿以偿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上海的一所名校。

处处受挫,“灾难”爆发

总算脱离了“苦海”,我踌躇满志地要在新天地里和大家和睦相处。然而,我不知道,母亲给我埋下的“人际交往障碍症”已经在悄悄“萌发”。

刚上大学的第一学期,我怀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帮同寝室的同学打饭、打水,甚至还帮她们洗衣服。我认为同处一室就是姐妹,应该互相帮忙,不斤斤计较。但是,由于我不善言辞,她们聊天时我不能及时恰当地表明我的看法,而且她们邀请我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我也都不会,嗫嗫嚅嚅不知说什么好。为此,我只有加倍服务于她们。可是,我的好心却渐渐被她们看成可笑、幼稚和愚痴。她们开始利用我的单纯和善良,颐指气使地让我为她们做这做那,然后在我出门时哄堂大笑……我有所察觉后,心灰意冷,不愿意再帮她们。

没想到,她们还不放过我,有一次竟然故意制造了一出我偷了她们的钱的恶作剧,害我当众出丑。我开始恨她们,纯真而脆弱的心从此更加闭锁、孤独了。

以我当时的心智和阅历,我还搞不清楚寝室灾难的发生和我的少年时期有什么关系,也想不到别的什么办法与她们相处,我只有抱怨和哀叹,哀叹命运为何对我如此不公,在我经历了那么多家庭苦难之后,又给我这么多寝室苦难。为了保护自己,我变得独来独往了。

大学时代本应是培养和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我因为交际技巧的缺乏,让这样一个关键时期白白浪费了,人际交往能力没有得到正常而顺利的发展。

2010年夏天,我毕业了,带着“好好工作、好好干”的希望和热情来到苏北某师范学院。但我仍未意识到,由于我自身的原因,我注定将迎接另一场“人际交往障碍灾难”。

由于跟人接触太少,缺乏经验以及孤僻、胆小和过分单纯的性格,我害怕与人说话、与人打交道。

到达师范学院后,领导给我分配了一间寝室,在那里,我遇到了中文系毕业的林某。

林某是该师院前年留校的毕业生,据说当年也是品学兼优。但是,在我看来,她势利霸道,欺软怕硬又爱占小便宜。她不仅霸占了我们本应共用的厨房和过道,把她家的电线绕接到我的电表上,还常常用我的炉灶煮饭,却不允许我母亲把水壶放她的炉灶上一下。听到她对母亲的呵斥,我忍无可忍,和她争吵,却被她骂了个狗血淋头。我想去找领导给我调换一下寝室,又怕领导嫌我多事。我更怕她恶人先告状,颠倒黑白地跟别人说是我的不是,让同事们不喜欢我。我内心充满气愤和委屈,却又必须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可是,我不能就这样忍让、屈辱地和她相处下去。

也许是我考虑太多,分了心,我在工作上也开始不断地出现差错,学生反映很不好,领导已经找我谈了两次话,我感觉前途一片黑暗。

我不明白,我脱离了“家庭苦海”,为什么又陷入另一片“人生苦海”?而且这个苦海更大更广,深不见底,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

为此,我烦恼不堪,天天躺在床上吃不下、睡不着,遇到一件不顺心的事,就想不开,大脑异常紧张,控制不住地胡思乱想,头痛、失眠……

走出阴霾,重新成长

幸运的是,就在我看不到人生希望时,2010年12月,他闯进了我的生活,宛若春风一样一下子让我的生活变得生机盎然。

他是做心理学研究的,高大、帅气、开朗、睿智,一眼便猜中了我的心理症结。他从头到尾听我详述了自己的“悲惨故事”后,告诉我,这一切问题都源于我青春期那些人际交往限制,这些限制形成了我现在的人际交往障碍。他爱怜地把我的手放在他的手心,目光坚定地告诉我,他一定能带我走出痛苦。

从此,他带着我去出席他的各种活动,教我说各种场合该说的话。为了解除我的紧张,他甚至编了各种各样的“情景剧”让我演,通过置身其中的感受,让我学会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即使我偶尔说错了或说得不好,他也毫不在意,鼓励我下次再来。他是那么有耐心,好多时候,让我误以为他是我的父兄,或者是我理想中的母亲,我像个快乐的孩子一样,跟着他重新成长了一回。

随着社交圈子的扩大,渐渐地我学会了很多为人处世以及和人沟通的技巧。偶尔,我再遇到某件事不开心,他马上就会找来很多搞笑的故事或笑话,逗我开心。我开心一笑,大脑果然轻松了许多。他让我重新认识了生活。我逐渐变得开朗、自信、大胆、热爱生活。在单位我慢慢拓宽了交往圈子,积极主动地去和其他老师搞好关系,工作也比以前积极、认真,所教的专业课受到了领导和学科带头人的好评。久而久之,老师们对我的评价越来越好,连她——林某也主动找我搭话,对我有笑脸了。

我庆幸,我终于走出了社交障碍的阴霾。在我享受人生的美好之时,我认为有必要将自己的曲折经历告诉年轻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使他们少走弯路。下面是我的几点心得:

l.人际关系教育应从小开始。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在我小学至中学阶段母亲只重视抓我的学习,却不准我与外界接触,不准我与同学玩耍,这相当于剥夺了我人际交往的权利。家长们不要小看孩子们之间的玩耍,因为玩耍涉及对玩伴的复杂评估、互惠关系和感情的培养、矛盾的解决,以及游戏规则的认识,可以说,玩伴关系的建立是未来人际关系建立的一个演练。对孩子限制太多,将使他缺失朋友,只能独来独往,遇事没人商量和倾诉,逐渐形成孤僻、自卑、胆怯的性格,久而久之,甚至变得自闭。

2.积极建立新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圈。这个人际关系圈,主要指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诸如夫妻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等。如果我们在某些圈子交往非常不顺利,又苦于无法改变,那就积极尝试建立新的良好的人际交往圈。努力将这些新的关系理顺,就会有一个快乐、健康的心态。接下来,这个积极心态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和带动其他以前不太顺利的交往圈,使之慢慢步入正轨。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交往障碍的转折点就是我的恋爱和婚姻。恋爱和婚姻使我建立了一种稳定、安全的伙伴关系,有了忠实可靠的伴侣,不再感到孤独和寂寞,慢慢也就学会了与志趣、追求、年龄不同的各层次的人的交往。

3.积极参与体力劳动、体育活动。知识分子相当一部分睡眠不好,易患神经衰弱,我就曾经经历过这些。后来我发现,如果白天体力劳动少了,身体不疲倦,晚上就不易睡着;睡不着觉时,就易胡思乱想;胡思乱想就更睡不着。周而复始,恶性循环,终损神经。所以,后来我在读书之余经常适当从事些体力劳动,不仅改善了睡眠,在劳动中也得到了无穷的乐趣。此外,要坚持体育锻炼。体育运动对人肌体的锻炼更全面,能全方位地改善身体的不良状况,使人青春焕发、精神愉快、心胸开阔。

4.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青年时期,是人格的第二次发展时期,它显著的特点是强烈的自尊和十分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以及情绪的不稳定。要克服这个特点里的不足,就要打破自我封闭,积极参与人际交往活动。单位组织的活动,不管自己擅不擅长,都要积极参加,因为这会增进你与同事们的感情,同时也会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紧张和压力。偶尔与同事有了摩擦,在闲暇之余借活动主动打个招呼,表示歉意或友好,矛盾一般来说会自然化解。同时,不要忽视同事间的闲聊,积极参与聊天,这会让你显得更关心他人,看起来更平易近人。

5.加强性格的自我完善。青年人涉世尚浅,对人生的态度具有朦胧的理想主义特点,容易从自我出发,追求纯真和善良。因此,青年人要适应社会,应当培养自己包容性极强的性格和观念。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周围世界。当你宽容别人的时候,你就不会感到自己和别人站在对立面了。

追根溯源,我曾经不良的人际关系的产生,是由于家庭教育的误导,母亲对孩子个性的过分压抑。对于这一点,母亲也不无遗憾,常说:“其实,妈也是爱你,对你严格要求甚至打骂,是想让你以后过上好日子;不让你跟同学交往,是因为你是单亲孩子,亲生父亲不在身边,怕你受欺负……没想到最后却给你造成那么大影响!”

请各位家长记住我母亲忏悔的话,同时记住:无论你内心有多大的压力,都不要拿孩子撒气;无论你多么爱孩子,怕他遭遇危险,都不要限制他去感知世界,和人们保持交往。在孩童时期,多给孩子社交的机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去结识一些善良、正直、乐观、向上的朋友,会让他的一生都快乐、健康。

上一篇:女儿就业无力,农民工母亲“刺激疗法”助成长 下一篇:《荷塘月色》中的审美意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