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2-08-25 05:40:13

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国际间的贸易合作日渐频繁,竞争也日趋激烈,地理标志保护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中国,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不仅起步较晚,而且相对于中国丰富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来说,地理标志保护还显得尤为不足。因此,在全面了解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发掘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于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推进和完善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建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含义及特征:

“地理标志”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协议(草案)》给予保护的又一种商业标记,它可能包括国名,也可能包括一个国家之内的地区名称,也可能包含―个地区中更小的地方名。只要有关商品与该地“这个来源”,在质量、功能或者其他某个特征上密切相关,这个地理名称就构成了协议中应予保护的“地理标志”。“地理标志”又称“原产地标记”。

地理标志归纳起来具有五个特性:

1.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地理名称具有真实性

地理标志表明了产品的真实来源地,地理名称的范围没有限制,可以是国家的名称,如“中国丝绸”,也可以是某个特定区域的名称,如香槟(法国省名)酒、烟台苹果、莱阳梨、金乡大蒜、道口烧鸡等为特定的场所、地方或区域。地理标志就是这一特定地域内某种产品的生产、制造、加工者共同使用的一种标记。

2.农产品地理标志与其所标识的特定质量相关

这是地理标志最本质的特征,由于地理标志与其所标示产品的特定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可以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一般地理名称之所以能发展成地理标志,关键是因为产品的独特品质是由产地内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决定的。这里的自然因素是指产地内的环境、气候、土质、水源、物种等;这里的人为因素往往是指传统工艺、配方、秘诀等。如新疆的哈密瓜,是指产自我国新疆地区,由于该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工艺等因素,决定了新疆哈密瓜特殊的品质。

3.农产品地理标志是一项特殊的集体产权

由于地理标志的形成与特定地区长期以来的自然或人文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故该地所有的符合传统条件的生产经营者均是该地理标志的潜在使用者。地理标志不能专属于某―个人或组织而独有,它是一种半公共物品。这种属性体现为本地所有个人或组织,只要其产品符合真实、稳定的传统条件和质量标准,均有权使用该地理标志。而本地之外的个人或组织所生产的产品,即使其质量或特点与该地理标志特定的内在要求一致,甚至质量超出,也不能使用该地理标志。当然,本地的生产经营者必须遵照地理标准和相关规定正确使用地理标志,不得违规、不当使用地理标志,否则将会被剥夺使用地理标志的权利。例如粗制滥造,在非地理标志产品上标注地理标志等行为均属禁止之列。

4.农产品地理标志具有永久性

地理标志的是当地居民经历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是历史的积淀。对形成后的地理标志实施有效保护,就是维护地理标志的独特品质和特征,使其不断延续。只要形成的条件如自然和人文因素不改变,该地区的地理标志就会永久存在。但是如果不能有效保护,粗制滥造、任意冒充等现象的长期存在,必然造成地理标志的淡化甚至消失。这将是资源的巨大浪费。

5.农产品地理标志是一种知识产权

地理标志的知识产权性是指它的法律属性。地理标志是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之一,这一点早在100多年前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以下简称《巴黎公约》)中就已经得到确认。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对地理标志也做了专门的规定和保护,重申了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对象。作为一项知识产权,地理标志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对于侵害地理标志的行为,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止。TRIPS协议要求,只要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就有义务采取措施对地理标志加以保护。

二、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地理标志相对较少

目前我国申请注册地理标志产品的特色农产品达到300多个,但相对于我国农业资源大国的地位来说是极不相称的,数量还是较少。我国农产品的商标注册数量仅占商标注册总量的8%左右,与我国农业人口占60%以上的比例严重失调。对于我国大多数特色农产品而言,不仅在国际市场上,就连在国内市场上也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地理标志影响的农户数量也相当有限,远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农产品地理标使用混乱

一些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企业,通过非法利用地理标志产品的原产地之名,以低成本大肆生产非地理标志产品来冒充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上以低于地理标志产品的价格出售来获得高额利润,或者一些在地理标志范围内的企业,由于看到了原产地名称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销路,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生产出的所谓“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不稳定,甚至是劣质产品。这些非法行为使得消费者不敢再信任所谓的货真价实的地理标志产品,加之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了解比较模糊,消费者对地理标志产品的选择也比较盲目,市场上那些以假充真的地理标志产品使他们以高出普通产品数倍的高价买到假品,长此以往,将可能出现消费者对政府管理地理标志产品的不信任,从而使真正的地理标志产品失去市场,严重损害了保质保量、信誉良好的同类企业的利益。

3、地理标志产品存在质量差距

我国许多地理标志农产品存在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的问题;其中部分地理标志产品虽然传统久远,但技术改进不够,达不到卫生标准,甚至达不到市场准入标准,从而不被消费者所接受和选择,更不用谈国际竞争力。另外,某些享有地理标志使用权的生产者不重视产品质量,惟利是图,通过多种方式允许原产地以外的企业使用地理标志,违背了国际上地理标志使用的一般规则,更降低了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水平。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的金华火腿、龙口粉丝、山西陈醋、平遥牛肉、镇江香醋等事件正说明了这一点。

4.地名商标与“原产地域产品”的冲突

目前,我国己经有相当数量的地理标志被不当注册成普通商标,使特定地域内的全体生产者集体享有的地理标志权成为个别人专有的商标权。目前被注册为商标的著名地理标志不下几十个,尤以酒类商品居多,如“茅台”酒、“汾”酒、“青岛”啤酒等。为了不影响名酒在国际市场上的销路,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定而给予特别注册的。这是一种极不公正的做法,违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平原则,严重损害了其他人的合法权利。这些以地名注册的普通商标的存在给地理标志的保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扰,众所周知的“金华火腿”纠纷案以及“梅家坞”商标抢注与反抢注事件,即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三、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的难度

由于农产品的某些质量特征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农产品质量特征的隐蔽性客观上造成了消费者无法凭观察掌握全部质量信息,因此消费者难以通过关于农产品质量的真实完整的信息决定购买行为。

实施地理标志保护,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识别性。但是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往往要以提高成本为代价,成本提高对地理标志使用者的负面影响是即期的,质量差异带来的产品价格加成却可能是滞后的,甚至在较长时期内都无法获得市场承认。基于对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这对矛盾的权衡与比较,许多生产者和销售者就放弃对农产品进行地理标志保护,选择“低成本,低销售”;同时还有部分生产者,利用市场秩序的不完善,选择“不提高成本,”对产品加贴地理标志标签,由于农产品质量信息的隐蔽性,产品的质量信息传导机制缺乏,往往造成成本上处于劣势地位的优质农产品被价格低廉的劣质农产品挤出,即形成所谓“柠檬市场”。

另外,由于我国农业市场的不完善,农产品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严重。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并非仅仅发生在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还发生在生产资料供应者与农产品生产者、初级农产品生产者与加工商、加工商与批发零售商以及各个市场主体与管理当局之间。从生产环节来看,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缺乏质量标准和有效监督,同时质量问题缺乏可追溯性。我国农产品生产中小农生产主体分散、分布地域广阔、农产品品种众多而产量巨大,又缺乏标识,质量问题的可追溯性差;农产品加工行业资金、技术要求低、进入壁垒低,存在大量作坊式生产,所有这些都在客观上为政府进行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管带来了困难,使得农产品质量在生产源头上即产生隐蔽、不透明的弊端。这对受到保护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来讲更为严重。因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即表示农产品具有比普通的同类农产品更高的质量,投入更多的成本,能够获得更高价格收益,因此更容易受到仿冒和粗制滥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生产者仅凭简单的技术手段,难以辨别造成农产品质量问题的不合格农药、化肥、饲料、各种添加剂、动物药品等,这无疑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农产品质量不合格的机率,而且事实上生产者往往出于片面降低成本的动机,会采用价低质次的生产资料。长期以来的这种状况,导致部分有特色的地域品牌农产品,逐渐由于质量不能保证或者特色不再明显,而逐渐被消费者淡忘或放弃,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市场主体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信息缺乏也造成质了量问题。

因此,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客观上加剧了实践中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实施保护的难度,影响了地理标志保护的效果。

2、我国地理标志立法保护不完善

在我国,目前存在国家工商总局的《商标法》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特别规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两套地理标志保护体系。从两个部门的管理范畴看,前者着重于地理标志及其使用的管理,后者着重于原产地域产品相关品质、质量的技术监控,以及对专用标识的管理。几套制度对地理标志的性质规定也不相同,《商标法》规定地理标志作为一种民事权利,而国家质检总局认定的“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却是一种属于公权范畴的质量标志。对同一标志进行多套相互交叉的保护制度,在实践中极易导致行政和司法部门之间管理权限的冲突和碰撞。同时,由于这两套体系在保护标准、保护条件和保护效力方面存在着重叠甚至矛盾,这使得地理标志权利人不知道该选择哪种保护方式,同时也容易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因而制约地理标志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3、质量监管机制不健全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设计包括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草拟并地理标志保护的国家及地方标准;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直属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指定的检验检疫机构承担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质量检验;必要时,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复检;各地质检机构(包括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及管理、假冒地理标志的行为依法进行管理、监督和查处。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可监督、举报。

但是对质量的监管在实践中却存在如下漏洞:首先,工商总局出于对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保护,对这类产品的质量负有质量监督和法律保护的责任,这样对两个部门就监管范围的划分上不清晰,必然造成保护的“空白区域”;其次,关于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标准的相关规定不够细致,标准的内容和形式与普通产品的标准近似,没有突出地理标志产品的特性,不能满足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特性保护与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的要求;再次,缺乏向法国质量控制中的质量追溯系统,不能有效控制某些使用者的滥用行为。我国国家地理标志网目前在创建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系统是对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进行控制的有益举措。

4、中介组织功能发挥不到位

在国外,发达的中介组织是提高地理标志保护效果的重要保障。以法国为例,其较大的行业组织主要包括:法国新鲜水果及蔬菜专业协会、法国酒业协会、法国乳制品协会、法国渔业协会、法国酒协会(BIP)、法国猪肉协会、法国木业协会,各协会的资金主要由其成员和法国政府的资金扶持。这些协会在法国国内的农业品牌发展、促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各原产地命名产品在国内及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国内,当前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还很不成熟,既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落后、急需管理人才等内部问题,也存在没有完全理顺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村其他合作组织关系、与各级政府部门关系、与科技推广部门关系、与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关系的外部问题。同时,在微观方面存在着组织内部活力不足、民主氛围有待加强、利益分配关系需要进一步协调好、与外界信息沟通渠道应进一步拓宽等弊端和问题。在国家宏观环境方面,缺乏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农业中介组织自身的缺陷极大的限制了其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作用。

国际公约对地理标志的保护

国际公约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主要体现在国际社会制定的相关国际条约中。

1.《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1883年缔结的《巴黎公约》是最早保护地理标志的国际公约,该公约明确将原产地标记即地理标志列入工业产权的保护对象,同时对侵权行为也作了规定。根据《巴黎公约》第10条规定,有人直接或间接假冒产品的原产地时,适用公约第9条的规定,各成员国可以采取在进口时扣押商品、在国内扣押或禁止进口等措施。原产地的利害关系人都有权要求取缔假冒的行为。

2.《制止商品来源的虚假或欺骗性标志协定》

1891年缔结的《制止商品来源的虚假或欺骗性标志协定》,是《巴黎公约》的一个特别协定,对成员国之间制止虚假货源标记作了具体规定。该协定要求,成员国如发现任何商品上标示着涉及某成员国或成员国内企业或地方的虚假标志或欺骗性标志,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必须禁止该商品进口或者在进口时予以扣押,或采取其他制裁措施。

3.《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协定》

1958年国际社会签订了《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协定》,依照协定的要求,在其领域内保护其他国家产品的原产地名称。该协定首次概括了原产地和原属国的定义,还对保护原产地名称的目的及原产地的国际注册作了规定。协定规定,原产地名称需要受到国际保护的,由该产地所属成员国的工业产权主管部门,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申请国际注册,并说明产地的地理名称、使用该原产地的商品项目以及该原产地产品的使用人。获准国际注册后,各成员国(在规定期限内声明不保护该原产地名称的除外)都应保护该原产地名称,禁止本国的任何产品的生产经销者不经许可而使用该原产地名称。

4.《发展中国家原产地名称和产地标记示范法》

20世纪60年代通过的《发展中国家原产地名称和产地标记示范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保护地理标志提供了一个立法的范本,并对此提供了更完善的保护措施,详细规定了原产地标记予以保护的条件以及违法使用的责任等。

上一篇:玉雕作品中繁与简的共存 下一篇:冀中乡村盛行“阴婚”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