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2-08-25 05:05:38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设置应充分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样性的特点。考试方式也应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从考试内容、考试方式、组织形式、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改革,使得考试真正成为教学的“指挥棒”。

[关键词]应用型 考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48-01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型高校来讲,《大学英语》不应只是单纯的基础课程,我们要看到该课程与专业后续课程的联系,在研究“外语+专业方向”这一课程体系设置的同时,也应注重对考核方式做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一、我校现行考试方式的特点

第一,依据大纲命题,试题主要围绕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试题重视不够。

第二,实行教、考分离,使考试成为检验教学质量的独立环节。

第三,打破单一考试模式的垄断局面,笔试与口试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结合。

二、改革的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的考试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创新”的问题。我们的改革要以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形式改革为出发点,在专业基础强化和职业素质养成方面寻找突破口。

(一)考试侧重考核“考不出”的能力

“考不出”的能力主要指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方法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但这些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利用《大学英语》这一工具性课程,从专业基础角度和职业素质角度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学生能借助这一平台发挥创新能力,同时,也使得考试方式呈现多样化。

(二)考试方式多样选择

除了现行的笔试、口试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还可以设计论文、报告、答辩等形式,或采用答案开放性试题,从学生的思维方法、解题思路方面进行考核,结合边讲边考,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

(三)科学评定成绩

将过程性考核的成绩与终结性考核的成绩有机融合,给出综合性评定成绩,可采用论文、报告、答辩等形式。

三、改革的内容

(一)改变考试内容“教材至上”的弊病

由于对基本知识的考核比对能力的考核更容易命题,而且成绩评定相对简便,因此现行的考试方式还是偏重在这个方式。我们应先从考核内容上做以改革,改变考察较容易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方式,增加主观题的数量,逐渐使试题答案并非标准化。

(二)改革考试方式单一的局面

由于考试理念的落后,导致考试多采用笔试闭卷的方式进行,偶尔采取口试、操作考试及笔试、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考试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实践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养成。考试应充分体现其诊断、评价与导向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性。

(三)改革过程性考核缺失的问题

由于终结性评价不能直接为教育过程提供反馈信息,没有起到优化教育过程的作用,现行的考试方式制约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特别是不利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将考试视为调节、控制、优化教学的指挥棒。

四、结论

1.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体系。考试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又要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他们逐渐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2.引入竞赛、比赛等综合评价机制,体现“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大学英语》课程考核可以探索将竞赛、比赛、等级考试等“证书”引入考核体系之中,突出能力养成,充分发挥“工具”的作用。

3.过程考核以“课业”为形式,以“成果”为标准。成果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交给的课业和其他任务时,掌握、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对每次课业和每次课内外活动都要给出明确的等级评判标准。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课堂学习、完成课业和社会实践等有机结合,在完成课业的同时,达到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等相融合的目的。

4.建立课程试卷乃至考试全程的跟踪分析制度。不仅分析考试结果,还要对试题内容、命题方式等进行分析。

5.建立综合素质测评制度,以一定的学分或证书作为替代条件,成为全体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艾晓杰,魏先军,李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3).

[2]王晓伟.大学英语考试的改革[J].佳木斯学院学报,2013(6).

[3]张凤俊.高校考试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

上一篇:浅谈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应对措... 下一篇:对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