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的辨证与临证体会

时间:2022-08-25 02:44:35

萎缩性胃炎的辨证与临证体会

各类胃病,特别是胃癌的家族人员,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现将临床辨证与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1 辨证论治

脾胃气虚型:胃脘疼痛或痞满,神疲乏力,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理气和胃。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胃阴亏损型:胃脘隐痛,嘈杂易饥,口干咽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舌苔薄黄或光剥,舌质红,脉细数。治宜养阴和胃,柔肝生津。方剂:一贯煎加减。

脾虚湿热型:胃脘痞满,泛泛欲吐,胃纳不佳,神疲乏力,晨起口苦,舌苔黄腻,舌质淡胖,脉弦细滑。治宜健脾和胃,清热化湿。方剂:半夏泻心汤加减。

肝胃气滞型:胃脘胀满隐痛,胀连两胁,嗳气频作,心情急躁,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弦滑。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瘀血阻络型:胃脘隐痛呈刺状,口干不欲饮,有消化道出血史。舌苔薄白,舌质紫黯或边有瘀斑,舌下静脉瘀血,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和胃通络。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气交阻型:胃脘痞满,胸闷善太息,咽喉如有物塞但吞咽无珠,心情急躁,舌苔白腻,舌质淡红,脉弦滑。治宜理气祛痰,降逆和胃。方剂:半夏厚朴汤加减。

气血双亏型:胃脘痞满或隐痛,胃纳不佳,心悸眩晕,面色恍白,夜寐多梦,舌苔薄白,舌质淡,脉弦细弱。治宜益气养血,健脾宁心。方剂:归脾汤加减。

脾胃虚寒型:胃脘疼痛发冷,喜温喜按,食少纳差,神疲乏力,短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苔淡胖,脉沉细乏力。治宜温中健脾,理气和胃。方剂:黄芪建中汤加减。

以上八型,或可兼而有之,治疗上常数法并用。笔者体会,这些辨证诊治方法对改善患者症状有较好作用。

针对萎缩性胃炎的病理特点,拟订专用方剂,并按辨别论治方法予以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明显增加。

运用自拟益气治萎汤为基本方,结合辨证加减,治疗效果满意。

基本方组成:黄芪30 g、当归12 g、太子参30 g、莪术10~15 g、白花蛇舌草30 g、白术20 g、土茯苓30 g、炮穿山甲5 g、蒲公英30 g、厚朴10 g、陈皮10 g、半夏10 g。

辨证加减:肝郁气滞型加五花芍药汤(厚朴花、佛手花、玫瑰花、玳玳花、绿萼梅、白芍);脾虚湿热型加半夏泻心汤;心脾双亏型加归脾汤;胃阴亏损型加一贯煎等。

2 临证体会

本病因其病程缠绵,病机复杂而经常面临标本先后的困难选择,而该环节则是疗效优劣的关键所在。

单一病证,以本虚标实同治:当患者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单一病证存在时,其病本在于脾胃气虚,或兼有胃阴不足;其病标在于瘀毒阻结胃络,或兼有胃气阻滞,湿热蕴胃。治疗上,应以标本同治、虚实兼顾。补虚治本,可选用生黄芪、太子参、茯苓、白术等补气健脾之品,兼阴虚者加用生地、麦冬、枸杞子、北沙参等。祛邪治标,可选用莪术、蛇舌草、蒲公英、炮穿山甲等解毒化瘀、活血通络之品,兼气滞者,加用花类理气之品;兼湿热者,加用黄连、黄芩、浙贝等清热燥湿之药。若仅治气虚之本,则不足以逆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单治瘀毒之标,则可能愈治愈虚,正不抵邪。而标本兼治,为本病的最佳治则。

一脏兼病,以急则治标为先:本病常合并浅表性胃炎。在慢性期,按专病结合辨证论治的原则,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均可按慢性萎缩性胃炎施治。但当浅表性胃炎因饮食不当、情绪不佳等原因急性发作或重症表现时,如胃痛突然加剧,恶心呕吐,嘈杂吐酸,胃镜提示除萎缩区域外,胃黏膜糜烂、充血水肿明显,甚或点状出血、出血斑痂等,患者舌苔黄腻或白腻,则应根据急则治标原则,先辨治浅表性胃炎。此浅表性胃炎为标,萎缩性胃炎为本。待其症状消退,再从萎缩性胃炎之病本论治。

再有本病合并胃、二十指肠溃疡患者,应以溃疡病为标,防其消化道出血。宜先治溃疡病。通常以黄芪建中汤加减施治。待溃疡基本痊愈后再辨治萎缩性胃炎。

疗程较长:因本病病情复杂,病程久长,胃黏膜的再生和重建至少需要3~5个月时间。要正确认识患者症状改善与胃黏膜病理好转的关系。不能单纯以症状好转来选择方剂。因为有利于胃黏膜病理好转的药物不一定对解除症状有效,也不宜仅按症状的改变而经常变换处方。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不典型肝脓肿误诊为肝癌的影像分析 下一篇:C-erbB-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