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体会

时间:2022-07-31 09:14:25

自拟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体会

摘要 目的:观察愈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经胃镜及病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以养胃汤、维酶素片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及病检,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镜复查两组总有较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好,安全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愈萎汤 中医药疗法

消化内科常见病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有部分患者转变为胃癌,现代医学显示肠型胃癌与胃窦萎缩性胃炎的关系较为肯定,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意义十分重要。但从循证医学的结果看目前现代医学无治疗的特效药物,而祖国医学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采用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明显的优势,2009~2012年对6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运用自拟的愈萎汤治疗,疗效满意。

资料与方法

62例患者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门诊25例,住院7例;男25例,女7例;年龄28~65岁,平均43.2岁;病程1~13.5年,平均10.1年。对照组30例,门诊22例,住院8例;男21例,女9例;年龄25~63岁,平均41.8岁;病程1.5~14年,平均10.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主要临床表现:胃脘满胀,两胁引痛,在不良的情绪下更明显,排气后可有所减轻,自觉胃部嘈杂泛酸,薄白苔、淡红舌,脉象弦。

诊断标准:经胃镜和病理诊断确诊并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井冈山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意见标准。

治疗方法:治疗组以自拟愈萎汤为基本方,组成:柴胡、枳壳、白芍、郁金、白术各10g,炮山甲5g,郁金10g,白花蛇舌草30g,陈皮、甘草各6g。湿重者加厚朴、藿香、佩兰;有热者加黄连、栀子、丹皮;血瘀者加丹参、三七;胃阴不足者加太子参、沙参、石斛;气滞甚者加香椽、佛手、绿萼梅;嗳气较甚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日1剂,每剂水煎3次,混匀后分3次口服,疗程1个月。对照组给予西沙必利片5mg,3次/日口服;西咪替丁0.2g,2次/日口服;羟氨苄青霉素胶囊,每次0.5g,4次/日口服。治疗前后对照,观察两组的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表现。两组在治疗期间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禁止服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食,保持平衡的心态,饮食规律,不能吸烟饮酒,30天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均行胃镜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食欲恢复正常;胃镜显示:胃部黏膜的形态恢复或基本恢复;病理检查显示:胃部黏膜萎缩性改变消失或基本消失、或炎症改变轻微,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消失。②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食欲明显改善;胃镜显示:胃部黏膜灰白区消失,呈红白相间,未见蓝色血管;病理检查显示:肠上皮化生、胃部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这三项中有两项从重度转为中度或从中度转为轻度。③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但仍遗留一部分症状;胃镜显示:胃部黏膜灰白区范围明显缩小,蓝色血管透见影象;病理检查显示: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萎缩、非典型增生这三项中有一项从重度转为中度或从中度转为轻度。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略有改善或无改善;胃镜显示:胃部黏膜萎缩未减轻或加重;病理检查显示:固有膜腺体萎缩程度和范围均无变化或加重。

结 果

治疗组32例,显效2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对照组30例,显效16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 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多以肝郁脾虚的表现为主。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木失疏泄,横逆犯脾胃,脾胃运化不健,水谷停留,郁久化热,灼伤胃络,故临床上出现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食欲不振,时感嘈杂,舌红,苔白,脉弦。

沈金鳌提出:“情志失调,郁伤脾之络,致败血瘀留”。肝主气机之疏泄,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脾不调,气滞不行,则血亦瘀滞。故采用疏肝健脾清热通络法治疗常获良效。《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治肝可以安胃”,因此治胃勿忘调肝,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以虚为本,故用柴胡、枳壳、郁金理气疏肝,用白芍、陈皮、白术健脾和胃,炮山甲活血化瘀、通络消积,白花蛇舌草入络解毒,甘草调和诸药,白芍并有缓急止痛作用,二者兼顾,相得益彰。同时胃病用药应注意轻柔,宜刚柔相济。理气香燥之品,虽有止痛之功,但用之不当,则可伤阴耗气。临床多选用香椽、佛手、绿萼梅等,即所谓“远刚用柔”之意。另外,健脾益胃应做到滋而不腻,补而不滞,这样才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上一篇:宫腔内放置水囊在清宫术中大出血的应用 下一篇:DMG:钢铁侠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