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避税问题探析

时间:2022-08-25 12:57:46

国际避税问题探析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贸易范围早已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走向世界,推动国际贸易逐步形成,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至今日,一国的贸易额已在该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紧随其来的则是国际避税问题。面对巨大的税收损失,国际反避税的呼喊声越来越高,各国纷纷采取法律等手段解决该问题。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避税;国际反避税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162-02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经济交往活动也日益频繁,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跨国义务纳税人采取的国际避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因而,加强对国际避税的研究和立法,开展反国际避税斗争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国际避税的含义

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利用各国税收法律以及国家间税收协定规定的差别、漏洞和缺陷,通过各种合法渠道,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规避纳税义务的行为。它是国内避税在国际范围内的延伸和发展。因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跨国纳税人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不断加强生产经营管理,降低生产耗费,与此同时,千方百计实施避税,精心研究有关国家的税法制度,利用各国税收上的种种差异减轻税负,以此谋得更大的利益。国际避税是现行法律未能实现有效调整的行为,转而由税收法律立法,意图加以控制,它的发生是由税法及税收协定的具体规定和具体制度存在的内在缺陷所致。从政府来说,对避税的界定,不是简单地用现存税法条款作尺子就能衡量出来的。界定避税,就是要把纳税人所有的涉及避税的事实或行为从纳税人认为或所希望依附的税法条款上剥离下来。其目的在于发现税法及税收制度中的缺陷,以规范税收掌管制度。二、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

(一)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进行国际避税

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即指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达到避税的目的,如在自然人方面对于以居留时间作为确定居民标准的情形,纳税主体则缩短居留时间;对于以住所作为居民标准的,纳税主体则长期住游艇上等。

(二)通过转让定价进行国际避税

所谓转让定价,又称“转移价格”,是指有关联企业之间在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等时制定的价格。转让定价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管理工具,产生于20世纪前半叶的美国企业之中。在跨国经济活动中,各个公司都要向所在地公家缴纳所得税,但众所周知,各国、各地区的税法和税率又不尽相同,因而,同等利润在不同国家、地区所缴纳的税额也不尽相同,当高税国企业向其低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时,制定低价;当低税国企业向其高税国关联企业销售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时,制定高价。这样,利润就从高税国转移到低税国,最大限度地减轻其税负,从而达到逃避税收的目的。而这种利用关联企业之间的转让定价进行避税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国际避税方法。

(三)通过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

国际避税地,也称避税港或避税乐园,是指那些可以被人们借以进行所得税或财产税国际避税活动的国家或地区。通常,这些地区不仅具有独特的低税结构,明确的避税区域范围,而且政治稳定,并能满足投资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各种需求。不少避税地为吸引外国资本流入,促使本地经济繁荣,从而弥补自身资本不足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在本国或确定范围内,允许外国人在此投资和从事各种经济贸易活动,并从中获取收入或拥有财产可以不必纳税或只需支付很少的税收。因而,它的存在是跨国纳税人得以进行国际避税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避税最常见、最一般的手法。

(四)通过弱化股份投资进行国际避税

弱化股份投资,又称资本隐藏、股份隐藏或收益抽取,是指跨国公司的资本结构中债务融资的比重大大超过了股权融资比重。通过调整外国子公司股权与债权的比重,降低股本的比重,提高贷款的比重,把股权转变为债权,把投资转换为贷款,把股息转变为利息,从而使股本中债务资本的比例非正常的高于权益资本的比例,从而达到逃避企业所得税的目的。然而,资本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基础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要条件是制度的缺陷和差异,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纳税人作为经济人具有趋利避害的本性。因而,纳税人受利益驱动利用跨国股息和利息所得的涉及国际税负不一样,有意弱化股份投资而增加贷款融资比例的方式,将本应以股份形式投入的资金转变为采用贷款方式提供,以减轻或逃避国际税负。三、当前国际避税的应对措施

国际避税虽然不是一种违法行为,但其花样不断翻新,规模也在有增无减地给各国带来了诸多消极后果。不但引起资本在国际间的不正常流动,也对许多国家财政收入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样,在国际市场上,也违反公平竞争原则。因此,基于种种原因,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对策,对国际避税加以防范,甚至不惜采取强硬措施,努力应对国际避税。而如何有效地防止国际避税行为的发生,无疑成为国际税收活动中的重中之重,为此,可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对纳税主体进行国际避税的约束,加强国际反避税队伍建设

针对通过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以此避税的行为,各国应健全法律,在税收征管与税务司法中运用“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并且约束纳税主体的跨国移动,通过限制避税性移居,限制假移居和临时离境,以及限制利用避税地公司积累所得等等方式进行。其次,更应该加强国际反避税队伍建设。不仅需要一支高效的、专业化的,致力于国际反避税任务的机构,还需要提高人员的素质,要有计划地选送人员重点培训,组织专门培训,以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的反避税能力。

四、建立完善的转让定价控制机制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跨国公司或集团公司内部的交易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营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而公司集团内部交易的定价问题,无论对于企业还是税务机关都是转让定价研究的核心内容。若想限制此类避税活动,关键是应坚持“独立竞争”的标准,凡是符合“独立竞争”标准的,在征税时就可以承认,否则要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调整,这样就可以达到防止避税的目的。另外,各国应尽快颁布“管理转移定价实施细则”,或进行相关的程序性立法,加快制定预约定价协议的操作规程。其次针对目前的转让定价法规过于粗略的问题,要对有关的业务范围做出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对无形资产和劳务的范围要做出界定;对违反转让定价法规的纳税人要做出具体的处罚规定,以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

(三)整顿国际避税地

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诸多跨国公司、国际对冲基金及个人为了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利用国际避税地进行各类避税活动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这种利益流失对东道国的财政利益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国际避税地不仅不可以继续助富人避税,更不能不问来源地配合洗钱。国际组织应在法律中规定出判定国际避税地的具体标准,并倡议各国严厉执行,以防止国际避税地疯狂吸收资金。与此同时,国际避税地也需要加强管理本地资金,国际组织也应为其组建专门组织,监督其行为。

(四)签订国家间的税收协定,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随着社会经济的国际化和跨国公司活动规模的迅速扩大.各国的经贸往来日趋密切,单纯依靠本国力量进行反避税斗争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需要签订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以便更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国际避税现象。

上一篇: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统计运用 下一篇:张千帆:为高考平权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