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角度看主流爱情观的演变

时间:2022-08-25 12:40:00

从文学角度看主流爱情观的演变

摘要:爱情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时至今日,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游戏,一种孤单、寂寞的精神食粮。从文学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人们主流爱情观的演变经历了:虚无――纯洁――附属品――混乱――付出――自由多元这几个阶段。

关键词:文学;主流;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I0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62-01

爱情一个永恒的话题,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时至今日,爱情更多的是一种游戏,一种孤单、寂寞的精神食粮。

现代作家张小娴就说,“孤单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由你爱上的那一刻开始的”。那究竟是因孤单而爱还是因爱而孤单,就成了困扰现代人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对这个纠结不清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主流却是一种游戏的态度。

在社会现象的影射下,很多现代文学作品里都涉及到了一种普遍的“婚配”情节。形式各异,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吸引了诸多无聊的都市男女。在场场光怪陆离的配对找朋友的游戏里,他们暂时找到了心的归宿,欲望的落脚点。当游戏结束,他们依旧孤单。

从文学的角度看凤姐征婚这则广告的话,它无疑是大胆的,创新的。撇开这则雷人广告背后的商业价值和炒作因素,就单单拿广告里的婚配要求来说,凤姐的征婚无疑是一场影响力十足的爱情游戏。从她不切实际的征婚广告来看,她定是一个空虚的人,是一个对爱情有太多憧憬而又得不到理想爱情的人。于是,她铤而走险,玩起了这场娱乐大众的爱情游戏。

而在这些爱情游戏的背后是怎样的爱情观呢?

正如鲁迅所言“惯看风月,看风云可矣”。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爱情已然成了一种游戏,拿爱情填补空虚的人更是多如鬃毛。一场爱情危机正在蔓延,爱情危机背后的实质是一种以游戏为主流的爱情观的阻扰。在这种为了满足一时心理或心理需求的爱情游戏的结局大多是:一场闹剧,曲终人散。

今年来在年轻朋友中流行穿越小说。

大多取材是从现代穿越到古代的某个朝代。主角将现代人的爱情观以及爱情行为带到古代,然后颠覆着古代的爱情观,交织成一段段蚀人心骨的爱情故事。没有人会穿越到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因为在这个时间里他们找不到可以发展爱情的空间。当然,像《诗经》里“死生阔契,与子同说,执子之手,与子同老……”的至美境界他们也是不愿破坏的。所以,就有了三国里“女人如衣裳”的爱情观,对于很多人来说女人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娱乐品、附属品。盛唐是现代人最爱穿越的国度,虽然没有完全的爱情自由,但是他们能相对自主的选择自己的爱情。金规玉律在爱情面前都是可以摧毁的。

古代的人没有近亲不能结婚的意识,现代人穿过去了如果被迫和自己的近亲结婚就会想法设法阻止这样的荒唐事情发生。在看看诸如《红楼梦》这类作品里反映的爱情观,简而言之就是混乱。

男男女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千丝万缕。在伦理、金钱、地位、爱情的交织中,已经很少有人能保持一份纯洁的爱了。林黛玉的的爱情还算纯洁可惜是个悲观主义者,最终也只能淹没在茫茫人海中。

这个时代的爱情,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爱情,其主流都是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男女关系,而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历史的车轮滑到革命爱情时期。这个时期的爱情是最难界定的,很难分清其中究竟是革命关系还是爱情关系。

有了革命就有了爱情,还是有了爱情就有了革命,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的价值何在呢?《林海雪原》里少剑波和白茹在革命中渐渐产生了爱情,这种爱情在革命的任务下小心翼翼,最终还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涓生手记》中的涓生和子君为了革命走到了一起,两人除了同事关系外并没有其他爱情基础却因为共同的目标生活在了一起,最后造成了婚姻的悲剧。

《潜伏》里有说,世界上本没有爱情,是精神世界造就了爱情。在革命时代很多战士需要的不仅仅是作战的本领更需要精神的强大支持,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和自己有共同目标的人为终身伴侣。至于爱情,他们考虑得是少之甚少。

唯一可以肯定的革命时代的主流爱情观就是付出,付出对他们来说就是革命的全部,包括付出纯洁的爱情。

历史的车轮走了几千年,文学作品为我们提供了诸多关于爱情的社会原型。从文学的角度我们看到了人们主流爱情观的演变经历了:虚无――纯洁――附属品――混乱――付出――自由多元这几个阶段。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周勇.重庆通史[M].重庆出版社.2002:905.

上一篇:浅析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对婚外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