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工作的比较研究

时间:2022-08-24 11:50:05

留守儿童工作的比较研究

摘要:以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样本,采用问卷法和非结构式访谈法,从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两个角度对留守儿童工作进行研究。经过比较分析显示,问题视角在留守儿童的安全、心理、价值观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良影响,然而在优势视角介入的情况下,该问题可得到有效缓解或解决。因此,优势视角比问题视角在留守儿童工作方面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视角优势视角效果比较

一、引言

1.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背景

留守儿童问题已远远超出学术研究的范畴。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已不完全是个学术问题, 它还涉及到社会公平正义以及数千万农村儿童未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对留守儿童不利的生存处境大量报道,社会舆论、公众对留守儿童予以了深深的同情。

国内学者对留守儿童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1993年至2000年间,能查阅到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仅有5篇, 2000年到2004年间也不过7篇,但进入2004年之后,研究数量骤然增加。2004年至2005年间可查阅到相关研究达到65篇,2005年至2007年达到500余篇,而2007年至2008年数量高达800余篇。研究报告多刊登在各类学术杂志上,主要集中于各类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人口学等杂志。除了研究报告、论文外,发表于报刊的有关留守儿童的通讯、报道或报告文学,更是难以计数。研究数量从2004年起大幅度增加,与全社会对其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相一致。

2.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视角

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传统的问题视角出发,即以留守儿童所出现的缺点、弊病、问题和不足为研究的全部内容,强调留守儿童不具备哪些能力,陷于某种困境,是一种默认留守儿童低能、否认留守儿童具有面对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强调留守儿童问题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在应对环境和处理突发事件方面能力的减退的悲观期望。在社会工作者介入留守儿童的理念与模式中,有一种更加人性化、更有持久生命力、更积极乐观、充满希望和对留守儿童充分肯定的视角――优势视角。优势视角的发展是伴随着社会工作实践与理论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视角。Dennis.Saleebey认为,“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实务的一个模式,优势不仅仅是指个人的特征、品质和技能,也包括环境资源的关系特点,甚至,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1]。

在本文,笔者将从传统的问题视角和新兴的优势视角对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强调优势视角在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中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并且希望其他服务者或服务机构在面对留守儿童、以及其他问题、并需要解决个体或群体问题时能够参考和应用优势视角这一全新模式。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1. 概念界定

从概念的英文翻译来看,有许多种不同种关于留守儿童的英文表述。例如, “Parent-absent students”[2]、“Left-behind children”[3]、“Children left”[4]等。这些翻译分歧本身就反映出研究者对留守儿童概念的不同理解。

梅明玉、梅子行[5]通过研究后将留守儿童划分成四种类型:单亲监护型、隔代监护、亲戚或邻居监护型、同辈或自我监护型。同时,关于留守儿童年龄鉴定的观点不一。有人认为,留守孩是指16周岁以下的儿童[6];也有人认为,留守孩是指14周岁以下的儿童[7];还有人界定为18周岁以下的儿童。除了吴霓等人对留守儿童的年龄下限作了明确的界定外(6-16岁)[8],大多数研究者都没有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本文对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即从留守儿童的类型和年龄出发,认定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6周岁以下的单亲监护型、隔代监护型、亲戚或邻居监护型和同辈或自我监护型四种类型的农村儿童的集合。

2.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样本,以问卷调查法和非结构访谈法为基础,结合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从留守学生、其他学生、学校三个方面收集资料,以量化分析为主,兼有质性研究。再运用Excel软件对调查所得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和推理性统计,以揭示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

三、问题视角下留守儿童工作及其缺陷

视角是人们看待问题的切入点,是人们不同思维架构和不同思维模式的立足点。不同的视角将会导致不同的操作路线和不同的研究结果。在留守儿童研究上,大体而言有两种视角: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

1. 问题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工作

我国在开展留守儿童研究上,长期以来大多采取传统的问题视角模式。所谓问题视角也称之为缺陷视角,它是以问题为核心,强调将关注点聚焦在留守儿童所面临和已经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上。在对留守儿童所遭遇到的问题或面临的缺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问题进行界定,然后再根据问题的属性制定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计划。目前国内有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大都以留守儿童群体的问题为出发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在家乡有一定的监护人,对于隔代监护、亲戚或邻居监护及自我监护三种留守儿童类型而言,由于监护人自身的素质和监护意识不高,留守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法在安全上给予自己一定量的保障;同时,对于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而言,这类留守儿童常作为住宿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由于农村卫生环境和学校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留守儿童在饮食和人身财产安全上存在极大的问题,尤其对于一些短期假期仍在学校的留守儿童而言,安全问题更为突出。

心理问题。据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为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对父母感情有很大的缺失,这种缺失会在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有很大的隐患,一旦他们在感情或工作中受到挫折、伤害等问题,儿时的情感缺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期。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由于受到的监督管理不够全面,所以留守学生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对抗,且难以得到及时纠正;有的甚至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违纪现象,这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同时,留守儿童一旦通过电视、电影、游戏等媒介观看并学习到暴力的行为,对于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形成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学习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往往意味着由文盲带孩子,此时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无人可以依靠,特别地,有些儿童在家中还要照顾年迈的祖父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更是无法触摸的高阁。一部分儿童学习成绩优秀,有两方面的原因:父母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在同辈中素质较高,因此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恰当;留守儿童自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但大多数的孩子自控力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加之农村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刻板老套,渐渐产生厌学的态度。

价值观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对金钱过于看重,且自己无法常常陪伴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关心往往体现在对孩子的经济补偿上。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慢慢对金钱产生了向往甚至渴望的心理,这样的心理状况也在生活中有所体现:学生们在吃穿用上的攀比不亚于城市中的孩子,甚至在一些班级和学校中有过之而无不及。加之电视网络媒体对“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拼爹”等不良观念的大肆渲染,使留守儿童慢慢开始崇尚这样的观念并不断向之靠拢。

上一篇:影院建设工程技术标准 下一篇:强化县级以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