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沃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时间:2022-08-24 10:48:18

三大“沃土”,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有人认为,创造力是一些特殊人才的专利,比如科学家、艺术家、发明家。其实,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只是拥有的程度不同。孩子同样也具有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创造性萌芽――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受知识经验约束的创造力。

孩子成长的环境就好比植物生长的土壤,有了肥沃的土壤,就可以帮助孩子这棵“小苗”吸收充足的养料,茁壮成长。

你有没有像下面场景中的妈妈一样,在不经意间将孩子娇弱的创造萌芽折断呢?

场景一:宝宝在地上画画,他选了一种红色涂在了绿色的边上,妈妈走过来,大声说:“你怎么用这样的颜色?难看死了,快换掉!”宝宝说:“我喜欢,这是……”“你懂什么,这样的颜色很刺眼,快换掉!”妈妈打断了宝宝的话,接着宝宝再画时就一个劲儿地问妈妈用什么颜色,最后图画是在妈妈的“指挥下”完成的。

场景二:宝宝照着书上的房子画画,一会儿他在房子的身上画出两个椭圆形的东西,妈妈问:“这是什么?”宝宝认真地说:“这是房子的翅膀。”妈妈生气了,马上说:“你看书上的房子是怎么画的?你平时看见的房子有翅膀吗?快擦了重画。”宝宝顺从地用橡皮把房子的翅膀擦掉了。

场景三:妈妈在给宝宝讲《猫医生过河》的故事,正说到长颈鹿怎么帮猫医生过河,宝宝说:“长颈鹿把脖子伸到河对面,猫医生从它的脖子上爬到河的对面。”妈妈则说:“这怎么可能呢?河那么宽,长颈鹿的脖子根本伸不到河的对面。”宝宝不说话了。

这些场景中,妈妈极力想把一些科学常识灌输给宝宝,其实知识点并不是学习最终的目的,那样做只会在不经意间扼杀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那么,大人又该为他们提供哪些“沃土”,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萌芽呢?

“沃土”1

――语言环境

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引导孩子探索创新。

好奇心是创造力的“种子”,是创造发明的起点。孩子有好奇的天性,也造就了另一个天性──好问。他常常会提一些大人认为“无聊”的问题,并且没完没了地刨根问底。

小参考:

宝宝在画苹果,妈妈发现宝宝画的苹果是方形的,就耐心询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宝宝说:“昨天你把洗好的苹果放在桌上,我还没拿就滚到了地上,不好吃了,我要把苹果画成方形的,它就不会滚走了,那多好啊!”妈妈又问:“可我从没见过方形的苹果呀。”宝宝想想说:“我们去问爸爸吧。”爸爸听了以后说:“你真会动脑筋,现在没有方形的苹果不要紧,祝你早日培育出方方的苹果,一定会有很多人来吃。”宝宝把苹果画成方形,这显然是个原则性的错误,但爸爸妈妈并没有严厉地指责孩子,而是循循善诱,让孩子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并鼓励其“早日培养出方苹果”,这种善用语言的做法鼓励了幼儿创造性地发展,给宝宝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沃土”养料:

恰当的语言,就如“轻松剂”,活跃了家庭中家长与孩子间的气氛,家长可以用启发和提示代替纠正和否定。

汲取方案:

孩子在画画时,爸爸妈妈不应干预,你可以向小画家请教他的作品究竟要表达什么?拿宝宝的人物绘画来说,爸妈不要以某一个标准来看画的水平,而应发现孩子画中与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他的小小创造。你给予孩子希望将比给他打击更有利于孩子的创造发展。

“沃土”2

――心理环境

鼓励孩子大胆地想象,引导孩子与众不同。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只有热爱、理解和尊重儿童,才能启发和教育他们,培养他们自觉活动的创造能力。”要知道大人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只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一个保护、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支持者。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3~7岁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期,成人要无时无刻注意和保护孩子的想象。切不可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孩子的思路。

小参考:

有位妈妈每天都去学校接儿子,而且也经常与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第一次老师对妈妈说:“他经常跟某某打架。”妈妈微笑着回家,对儿子说:“老师今天表扬你了,说你上课认真。”过了半学期,妈妈又与老师联系,老师说:“他的成绩不行,在班里是倒数的。”妈妈回家跟儿子说:“老师夸你进步了,能友爱同学。”到了学期结束,妈妈再一次去学校跟老师沟通,老师说:“他还是处于班级的中下游,上高中有困难。”妈妈回家仍旧笑着对儿子说:“老师夸你进步了十名,我相信你会有更大的进步。”……后来,儿子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

这位妈妈并没有将老师的原话讲给儿子听,而是从另一个正面的角度积极地评价和鼓励儿子。

“沃土”养料:

健康的心理,就如同“自由剂”,为孩子的创造提供自由的养分。

汲取方案:

1.带孩子外出散步时,看到树木、房子、道路等可以引导他张开想象的翅膀,对于孩子的一些奇异想法,不轻易地否定,而是让他说出自己的想法,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肯定和表扬,激发他们对创造的兴趣。其实有时难免会伴随“低级”错误,这些不断出现的“错误”,正是孩子的与众不同,他会从不断地改正错误中,获得新的发展。

2.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不要立即予以评价,而应延迟判断,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想象和创新,完善自己的创造。

3.一旦他出现了任何的,哪怕只有一丝一星的创造火花,大人的第一个评价应该是微笑。萌生创意的孩子一开始可能会紧张、不肯定,但当他们看到大人赞赏和期待的微笑时,引发出的创造动机和创新欲望是无价的,这样的心理环境才是创造力的萌发“沃土”。

经常及时地表扬,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鼓励是大人对孩子的信任,当孩子觉得自己是处于一个可靠、信任的环境时,他就会努力做得更出色。自信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得到成果,成果又循环促进产生自信,由此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沃土”3

――物质环境

激励孩子的创造力,引导孩子与环境的互动。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精神,就需激发他的好奇心,利用好大、小环境是引起好奇心的关键。大环境是指户外环境及室内的设备建筑等,小环境指的是玩具、用品等有形事物。

3~6岁的孩子正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认识周围世界,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

小参考:

童童的妈妈虽然工作繁忙,但每周都会陪童童去一些有趣的场所,比如公园、商场、动、植物园、科技馆、展览馆等场所。这些场所有大千世界中形形的东西。童童的见识很宽,有时候会冒出不少奇怪的想法,妈妈从不过分地要求孩子了解那些复杂深奥的东西,只是让他丰富的物质环境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触发孩子敏锐的创造灵感。

“沃土”养料:

丰富的物质,就像“愉悦剂”一般,让孩子觉得开放和开心。

汲取方案:

1.多接触外部环境,像公园、游乐场、超市等公共场所。上街看看各种车辆,到商店看看各种新奇产品,开阔眼界,提供创造的原素材。

2.多参加互动游戏,各种参与性的活动,比赛之类,可以交更多的朋友,以重在参与的心态。

3.多感受自然环境,如郊外、景区、动物园等。比如欣赏山水,感受风景,体味人情等。

家长应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空间广阔、内容丰富多彩的环境,使他们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涉足大自然,并有较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家长只需在一旁引导孩子去发现、探索和观察。让孩子在您提供的这片“沃土”中感受喜悦,开启创造力之门。

上一篇:家中传出“打击乐” 下一篇:宝宝听力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