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周围静脉穿刺疼痛方法及技术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24 10:21:30

减轻周围静脉穿刺疼痛方法及技术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静脉穿刺 减轻疼痛 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49

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虽然周围静脉穿刺具有明确的操作程序,但是也会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疼痛。

穿刺前准备

护理人员应了解各类穿刺前准备的方法或技巧,并灵活掌握应用这些方法。有效减轻患者因静脉穿刺带来的痛苦,提高患者对周围静脉穿刺的可接受性。

分散注意力:最近有人提出不需要特殊设备的方法――咳嗽法[1]。让患者集中精力咳嗽可以分散注意力,并增加患者的瞬间血压,进一步减轻患者对疼痛的感受。因此,患者可以分散注意力,增加瞬间血压来达到很好的减轻疼痛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局部表面麻醉:局部麻醉对疼痛高度敏感的人群尤其是新生儿作用显著。临床通过40例105例次采用表面麻醉剂EMLA用于患儿静脉穿刺部位的皮肤,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患儿镇痛效果差异无显著性,镇痛效果最佳时间为涂药后60秒,对输注刺激性药物引起的疼痛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冷冻穿刺法:应用冰来作为穿刺前的处理既方便又经济,同时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适用那些对疼痛高度敏感的人群。

心理支持:通过有效的心理支持如做好环境、病情介绍,加强与患者沟通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调动其积极地情绪,建立占用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护患间产生信任和安全感。在心情愉快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减轻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

其他:还有人提出甜食也可以降低静脉穿刺的疼痛,且应用较多。

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

部位选择:3岁以下的小儿常采用关皮正中、额浅、颞浅等静脉穿刺。3岁以上的小儿及成人常采用四肢远端浅表静脉穿刺,在非特殊情况下以上肢远端的浅表静脉如手背为主要穿刺部位。部位的选择应避免神经密集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减轻静脉穿刺带来的疼痛。

血管准备:由于血管受到年龄、胖瘦及病理状态的影响以及血管壁的厚薄、管腔宽窄、血管弹性好坏、脆性大小以及皮肤是否松弛等影响,情况复杂,因人而异。

由于疾病因素的影响及个体血管的差异,对血管条件较差,较难暴露的病人可通过反复扎止血带、轻拍手背可以有效提高血管的充盈程度,加大血管的暴露。

穿刺方法:周围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

不同进针长度,对穿刺的疼痛也有影响。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两种进针长度对血管的影响差异有极显著性。在同一体同一药物同一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针头进入血管长度短的一组对血管的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延长病人,病人疼痛反应小。而进针长的一组对血管损伤大,静脉使用次数减少,疼痛反应强烈。

固定方法:周围静脉穿刺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穿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时先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3条胶布均应平行排列与针尖垂直。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刺穿静脉,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同时防止造成患者疼痛。

拔针方法:目前认为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明显优于拇指与食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的机械性切割损伤及疼痛[1]。

拔针后按压方法:临床观察,先拔针后按压能够有效解决以上问题。而采用竖压法[2]可同时将内外针眼压住,有效地避免了血肿及瘀斑的产生,减少疼痛。因此,竖压法及拔针后按压法能减轻针头对血管的操作及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疼痛,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庆华,王君瑞.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山西护理杂志,1998(5):200-201.

2 郑碧英,阮钦如.静脉穿刺后按压方法的探讨.福建医药杂志,1999,21(3):110-111.

上一篇: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分析 下一篇:食管贲门癌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