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舆论监督的两种境界

时间:2022-08-24 09:48:51

新闻舆论监督,本是传媒一项基本的、重要的功能。但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传媒领域深受“监督难”、“难监督”问题的困扰,新闻舆论监督举步维艰,动辄得咎几乎成了新闻界很普遍的现状。这一现实说明当前新闻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尤其需要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较高的舆论监督境界,这种境界主要包含“领导境界”、“传媒境界”两个层面。

一、领导境界

1.领导的舆论监督境界,应体现在开放、宽容、透明的姿态上。

2003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出台,以党的法规形式确立了党外监督、人民监督和舆论监督对党的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进行监督的合法权利。这不仅从法理上确认了传媒制约权力的权利,而且从制度上赋予了传媒制约权力的权利。

然而,新闻传媒在现实中实施舆论监督时,常常面临“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现实。一些地方舆论监督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最难的是得不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一些地方的党委和政府以用种种借口限制和阻挠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甚至不择手段地对实施舆论监督的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进行打击报复。

这一现实告诉我们,对于新闻舆论监督来说,领导的“境界”尤为重要。作为一级政府,以开放、宽容、透明的姿态接受新闻舆论监督,是政府有效施政的应有之义。而欢迎新闻舆论监督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创造一个适应新闻舆论监督的宽松的环境与氛围:不护短、不遮丑、不讳过,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就是“善治”的力量,这就是和谐的基础。政府应以最大的诚意和胸襟赋予各级新闻媒体最大监督权,媒体一方面应有自由采访的权利,另一方面应确保其在正当合法的新闻报道中,知无不言,言者无罪。

近年来,对一系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公众事件的新闻舆论监督,不断深化着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舆论监督不仅是新闻媒体的职责,更是民主政治的“利器”和民众情绪的“减压阀”。在今日中国政治生活中,舆论监督必将成为一种常态,每个施政者都身居其中、不容回避。

2.领导的舆论监督境界,应体现在迎难而上的风险中、创新上。

这方面,山西省长治市新闻舆论监督的做法值得借鉴。长治日报有一段时期在舆论监督中遮遮掩掩,往往用“有关部门”、“有关人员”隐名泛指,遭到时任市委书记吕日周的批评:“我已经多次批示,不搞无头案报道,你们为什么不听?这是无能的表现。你们要把破坏者名姓、面貌宣传出来,这才叫落实,叫本领。”此后,长治日报开全国地市党报舆论监督之先河,勇于破解“舆论监督难”,在风险中创新,集体在“刀刃”上舞蹈。由于市委的支持,市纪检、人大、派监督等积极配合,形成了合力,舆论监督蔚然成风,被誉为“舆论监督治市、兴市”,成为国内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

3.领导的舆论监督境界,应体现在胸怀大局、心系民众的胸襟上。

近年来,新闻舆论监督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明确的态度支持新闻舆论监督,党的会议多次把舆论监督鲜明地写进有关报告和决议,以种种举动向世界表明,新一届政府自觉地把自己置于新闻舆论监督之下;二是把新闻舆论监督作为民主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又作为推进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逐步建立了有关机制;三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方式有了新的发展,传播内涵在不断丰富。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态度有较大转变,并大胆探索出新闻舆论监督的成功之路。一些地方高官力挺新闻舆论监督,更是让人喜出望外。舆论监督正在成为一些地方推动“善政”的工具,正在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强有力的“推手”。如果全国上下各级领导都能这样具有胸怀大局、心系民众、稳定社会、促进和谐的舆论监督境界,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必将大大加快。

二、传媒境界

1.传媒的舆论监督境界,应体现在媒体负责人的勇气与责任上。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来一些地方党报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舆论监督工作,不仅是上级党委的支持,也缘于报社负责人的勇气和责任,他们从舆论监督过程中所遭受的一次次摩擦与碰撞中,深刻地认识到,舆论监督在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加强与人民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经济社会和谐中,担负着神圣的使命。认识到舆论监督是转变干部作风、提升党和政府形象、打造媒体品牌、提高党报威信的“利器”。

2.传媒的舆论监督境界,应体现在舆论监督正确理念的建立上。

新闻舆论监督并不等于批评报道,批评报道是实施新闻舆论监督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批评报道都有监督的本质特征,新闻舆论监督的核心是针对能行使职权的部门和人物的和腐败行为。如果把以整个社会或公众为对象的批评报道理解为舆论监督,势必减弱新闻舆论监督应有的战斗力,使新闻媒体可能沾沾自喜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的批评。

同时,应该认识到,积极的、善意的和实事求是的舆论监督不会添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使群众有出气的地方,有说话的地方”。新闻舆论监督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宣泄的渠道,使积聚在社会上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从而缓解紧张.活血化瘀,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的效果。通过对被监督者的揭露和抨击,人民群众拍手称快之余,还可以增进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实实在在地让他们感到:正义永在,腐恶必除。

3.传媒的舆论监督境界,应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建设性”把握上。

新闻舆论监督的终极目标,是推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新闻传媒在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时要坚持的原则是:从“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两个方面选择舆论监督的结合点和突破口。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探寻舆论监督的和谐路径,对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加强监督和改进监督都具有重大意义。

采写舆论监督新闻,是提高党报权威性、确保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以和谐理念采写具有党报特色的舆论监督新闻,是摆在党报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在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关节点上,中国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在世界上也是相当独特的。对于这些复杂的问题,用一种简单的思维和操作方式往往很难奏效,因此必须辩证地、全面地看待和把握新闻舆论监督问题,既要有力度、深度,又要把握“温度”;既要有一定的超前性,更要有现实的指向性和可行性,主要立足于促进问题的解决和体制的完善。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披露的同时,要给以理性的疏导,特别是对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的揭露,既要把这些社会不能容忍的、破坏社会和谐和健康的东西曝光,又要有一定的把握度和报道弹性,给社会和公众以足够的信心。■

(作者分别为新安晚报主任编辑、安徽日报主任编辑)

上一篇:略论媒体的视觉效应 下一篇:不能苛求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