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拓展,让语文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

时间:2022-08-24 09:39:59

合理拓展,让语文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

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学习,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由此可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和发展,绝不能将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内、滞

留于课本,而应立足于课堂,着眼于课外,应把拓展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么如何才能让合理适度的拓展延伸真正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命的活力呢?我认为应以“扎实、有效、无痕”作为基本

目标。

所谓扎实,就是有价值的拓展。拓展要扎扎实实地从文本生发,实实在在地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激感体验服务。

有效就是有效率地拓展。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必须是面对每一位学生。一次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存在一定价值的;反之,如果一次拓展,只对一小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促进作用,那无疑这次拓展便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而无痕,则是最高境界的拓展。将拓展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信手拈来在不经意之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比如,某教师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时,要为学生介绍著名作家叶圣陶,他并没有直接出示有关叶圣陶的资料,而是在讲到“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一句时,问到:那样的大作家,有多大呢?这样的一问,巧妙地勾起学生了解叶圣陶这位大作家的欲望,这时,教师适时地将叶圣陶的介绍资料展示出来,整个过程自然而不显设计的痕迹,这便是无痕的拓展了。

为了达到以上三个基本目标,增强拓展延伸的实效性,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拓展环节可依具体教学进行设置。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将拓展延伸的环节放在一节课的最

后,从而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觉得拓展延伸就是在课文学完以后对文本内容进一步提升的过程。其实不然,根据具体课文将拓展环节进行灵活设置,不仅能使拓展环节与文本学习联系得更加紧密,而且还能让拓展延伸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如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由于这一历史事件距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加之不了解鸦片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危害,所以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到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

义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并阅读了与鸦片战争有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增加了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时期的了

解,明白销毁鸦片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另外,我也让学生去搜集林则徐的资料,使他们认识到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所作出的种种贡献。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馅。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这一句的深刻含义就容易多了,而且在读到销毁鸦片后老百姓们激动万分的情景时,学生也能感同身受。试想,假如把这个环节放在学完课文后,就不会对文本的理解起到如此显著的作用。

在学习《三顾茅庐》一课时,在从文本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体会到是刘备的诚心诚意让诸葛亮决定出山时,可以适时拓展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从多年以后诸葛亮自己的回忆中,让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到诸葛亮对刘备诚心诚意三顾茅庐的感激之情。

从上面的两个教学片段来看,灵活地安排拓展环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根据文本学习课内课外知识,而且要依据文本,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上,还应有写法上的拓展。

写法的拓展可以从词、句、段等各个方面进行。

如《狼和小羊》一课,在学到“气冲冲”一词时,可以让学生再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者在我们平时读过的故事中,还有哪些像“气冲冲”这样的表示情感的词。这样一问,“喜滋滋、笑哈哈、气呼呼、乐呵呵……”一连串的词都从学生的大脑里冒出来,让学生对这些表示情感的词有了系统的认识。

如苏教版第三册《秋游》一课,在教到“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一句时,就可以学以致用,让学生仿照句子用“有的……有的……还有

的……”造句。

再如某老师在教学《北大荒的秋天》时,抓住了课文中出现多次的“总—分”的写作方法进行拓展,设置情境,让学生以“秋天的果园真 。”为中心句,用“总—分”的方法写一段话。这样既强化了学生对于总—分这种结构的认识,又能让学生学会切实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其实,在课文中,有很多句子、段落的写法可以进行拓展延伸,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够多加关注,必定能在语文课堂中的合理拓展中使学生积累到很多写作的方法。

由此可见,合理适度的拓展不应是语文课堂中的稀缺品,而

应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助推器,

是指引学生阅读写作的一盏明灯。就让我们做教学中的有心人,把拓展延伸融入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内、

课外的跨度中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

上一篇:让养成教育开出文明之花 下一篇:规则教学策略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