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时间:2022-08-24 07:56:06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有人把语文教师比作“媒人”,就是聪明的教师会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一座情感的桥梁,让学生爱上语文。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有趣,将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定位得很准确。实践证明,要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必须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既要重视知识系统本身的处理,传递的方式和方法,也要重视伴随学生认知过程的情感体验,且后者越来越受关注。但目前,我们一些课堂教学的状况令人担忧,不少学生课堂上处于压抑状态,犹如学习的旁观者,课堂上看不见他们的积极参与,宝贵的时间从身边悄然流逝。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师对学生教得越多,提供给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思考和行动得机会就越少,教学过程的活力和效益就越低。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一、 转变语文教学观是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关键

一定的教育行为总是受一定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支配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少数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教育行为上生怕学生不懂,讲得又多又碎,生怕学生不会,师生信息做不到真正的双向交流,更谈不上多向交流,不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不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大部分学生并未真正进入学习中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一个有探究能力、情感丰富的人。这种教育思想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虽然存在差异但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差生,他们需要的是关心和指导。要相信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以及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

关于这一点,给我启发和感触比较大的是实验中学的钟银生主任,他在给教师培训时多次提到“要做一个懒老师”,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主动发言,探求真知的能力。从他的课堂教学可见,学生在他的巧妙引导下,思维活跃,勤读善思,让人惊喜的阅读感想感悟时有学生脱口而出,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由此可见,做一个语文教师,如能“懒”得恰到好处,多动脑筋激发学生潜心会文,把课堂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学生定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愉快地享受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过程。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应培养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新颖的课题导入,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等,都可以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直接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好学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使他们全神贯注地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语文教学中,我采取以下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境,引起悬念。电影,戏剧讲究悬念,相声要有包袱,语文课要注意新课的引入。我在教学《明天不封阳台》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听美国民谣《白兰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欣赏歌曲中描绘的鸽子勇敢地,自由自在的翱翔于蓝天的美景,接着教师讲述但并不是所有的鸽子都那么幸运,有一只鸽子受了伤,而且怀有身孕,他撞到了“我”家阳台上,而“我”家正准备明天封阳台,这只鸽子的命运将如何?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又是否改变我们一家的决定呢?以此来创设与课文有关的情境,并设置两个悬念,驱使学生积极地阅读课文,激发了学生了解事情来龙去脉的兴趣。

2.教学语言,讲究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它与学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教师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教学起凝聚作用。语文教师语言要活泼、生动、流畅,能悦于耳,入于心,对学生产生说服力与感染力,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语文教师语言要善于激趣,要新鲜、优美、风趣;要善于传情,要传真情,要亲切,要向学生传递健康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要工于达意,要准确无误,简明、严谨、词汇丰富,要巧于启智,善于点拨。教师语言规范,能对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其榜样作用,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

3.及时反馈,激励学生。成功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动力,学生学习中获得的成功将激励他更有兴趣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如让有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对所有学生学习中的点滴进步,适时的给予充分肯定,使每个学生都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那么他们就能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就会有兴趣,有信心学好语文。

三、 营造民主氛围是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重要条件

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营造和谐气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给学生以自由。教学中,教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应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创造条件千方百计使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这一课,为了培养学生赏析课文的能力,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从赏析的角度看看哪段文字写得好,这一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讲求民主的教学作风。在教学过程中,我都要安排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不解,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节外生枝的问题,允许学生发言不正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缺点错误。在课堂上,在问题讨论中,师生是平等的。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同时,老师也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的探讨中去,平等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的接受学生的评价,这样才能缩短师生的距离,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提倡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学生大都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教师在教学时若绷着脸孔,不苟言笑,或者是高高在上,摆出一副真理化身的模样,教师的气氛则必然会趋向紧张,师生之间就容易产生一种压抑感,学生必然不敢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我常常提醒自己,教学时态度要和蔼可亲,注意微笑着面对学生,保持适度的幽默。

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提高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

我们培养的学生终究要离开老师走向社会,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单靠学校学到的东西,远远不能适应学校的需要,许多东西要靠自己去学习,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植于现实,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从这个角度考虑,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要提到特别重要的位置上加以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中间不应有壕沟,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传授知识的始终。当然教学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等诸多问题,考虑自学的内容、范围、比重等程度上的差异。一个人自学能力的培养,如小孩学步,由幼稚到成熟,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法国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只要教师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这样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自然将自己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学习积极性盎然,效率将大大提高。

总之,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思想,对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个问题已给予高度重视,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强学习,勇于探索,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佳发挥,语文教学就一定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出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 江苏教育报刊社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 东北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提高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材料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