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

时间:2022-08-24 07:55:08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的策略

【摘 要】当前,有效教学设计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有效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有效教学设计开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应考虑以下方面:教学目标明确化;知识呈现情境化;学习方式多样化;解题训练建模化;教学评价情感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策略

1教学设计与有效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有效教学设计是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运用系统方法分析学习需求,确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与策略,设计、实施和修改教学方案,评价及反思教学结果的过程。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和有效,关键是要看教学过程是否符合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是否有效地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学生是否得到进步和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才能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呢?

2 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策略

2.1 教学目标明确化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手段的利用、教学方式的选择和教学方案的设计。实践证明:有效教学要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成学习目标的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有效地评价,从而为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打下基础。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路程、时间与速度”时,教师把本课的的主要教学目标定位为“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三者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一教学目标的明确定位为演绎有效、精彩的课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2 知识呈现情境化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有效教学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时,可创设学校选择舞蹈队员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舞蹈教师提出的标准,无法用“平均数”和“中位数”解决问题,只有寻求新的方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众数”的欲望和热情。 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将日常生活中解决这类问题的经验上升成为系统的数学知识。

2.3 学习方式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有效教学设计改变了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知识、能力、经验等走进教室的。只要这样,才能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可以把探究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三个子任务,由学生分别来完成探究任务,最后达成共识,概括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以上通过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亲身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2.4解题训练建模化

数学模型就是把某种事物系统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抽象出来,用数学语言概括地表示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建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一个概念、一种关系、一条规律、一个公式甚至一个虚拟体系都可以成为一种思想模型。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简单计算”时,结合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教师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将实际问题“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2个小朋友一个吃了1/8,另一个吃了2/8,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模型,将一个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轻松地解决了问题。

2.5教学评价情感化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褚剑敏.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设计之我见[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1).

上一篇:浅议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培养 下一篇:浅议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